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3月12日 星期六

【新闻眼】“尊重工匠,培育工匠”

本报记者 陈晓燕 彭文卓
《工人日报》(2016年03月12日 02版)

3月9日下午,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讨论会场,一场有关“培养大国工匠”的讨论正在进行。

话题是从“出国买买买”开始的。

“现在大家都爱去日本扫货。我觉得,如果国内的产品做好了,大家自然就买国货了。我有一次去德国一个工厂,工厂里机器非常老旧,可是照样能生产出世界一流的东西来,靠什么?就是靠工人高超的技术。国内技术工人太缺了!”话题最初是由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原董事长周中枢委员“挑起”的。

全国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守镇委员接过话茬,“现在都说打造‘大国工匠’,怎么打造?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工匠精神’,就是要沉下心来,培育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

“其实我们的工人是有这个传统的。” 李守镇委员讲了一件事,1991年他买了把红木椅,前段时间椅子腿有点晃,用拳头捶了几下后,马上就严丝合缝一点不晃了。这就是当年老师傅做出的产品,过硬。

周中枢委员说,应该大力宣传“干一行、爱一行”,像当年的工人,就有一个目标:当八级工。各行各业的职工都在本职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做到最好,就能生产出好产品。

来自企业的李海滨委员提出“质疑”:如果一线工人的收入上不去,又怎么能踏踏实实在岗位上钻研呢?我认为,打造大国工匠,还是要从提高高技能工人的收入做起。

李海滨委员也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他跟一位德国总工程师聊天,他骄傲地说:我儿子比我强。问他儿子干什么的,他说是一个制鞋企业的技师。“我很震惊:技师怎么会比总工程师强呢?”后来再聊下去,才知道父子俩的收入差距很小,那个技师比这个总工程师月薪只少一点点。

现场再次陷入热烈讨论,委员们都在为怎样培养“大国工匠”建言献策。

一位委员说,培养“大国工匠”,要有3个前提条件:一是要承认工匠在劳动创造中的主体作用。二是在分配中要体现工匠的价值,否则培养“大国工匠”就成了空口号。三要在社会上营造尊崇工匠的氛围。

“去年的世界技能大赛上,我国工人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说明我们工人的技术并不差。”有委员建议,要把学徒制的传统恢复起来,还要加强宣传,“学历重要,技能同样重要”。

“你们讲得我坐不住了,我必须要插几句。”好不容易争得发言机会的张华荣委员来自民营企业,他说,企业要长远发展,技术沉淀很重要,我们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今后还是要加强技术传承……

这时,不知谁说了一句:“看来大家都讲得热血沸腾了!”会场笑声响起。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