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离我们有多远

在浙江乌镇“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一辆宝马3系轿车作为“百度无人驾驶汽车”一亮相,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成为会上一大亮点。
提到无人驾驶汽车,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自动泊车、汽车导航等智能化辅助工具。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无人驾驶汽车呢?
据专业人士介绍,无人驾驶汽车是利用雷达、摄像头等先进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装置,通过车载传感系统和信息终端实现智能信息交换,具备智能环境感知能力,最终实现替代人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拿谷歌无人驾驶汽车来说,该车只有“开动”和“停止”按钮,能实现无人驾驶是利用安装在汽车不同部位的摄像机、测距传感器和激光雷达等设备,以及精确详细的导航地图,然后再依靠计算机系统模拟人工智能。
无人驾驶汽车的核心,是车顶上的激光测距仪。该设备在高速旋转时向周围发射64束激光,激光碰到周围物体并返回,便可计算出车体与周边物体的距离。计算机系统再根据这些数据描绘出精细的3D地形图,然后与高分辨率地图相结合,生成不同的数据模型供车载计算机系统使用。
除了车身上的传感器,无人驾驶汽车甚至可以监测到汽车下方的情况,消除盲点。这些设备采集到的数据都将输入车载计算机,系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加速、刹车还是转向的判断。
那么,黑夜行驶怎么办?如何分辨交通标志和红绿灯?据了解,无人驾驶汽车有专门的摄像机,或者可180度扫描的雷达,用于感应交通标志和红绿灯,自动识别路面上凹凸的标线。
对于那些急着想让无人驾驶汽车行驶在中国路面上的人来说,遗憾的消息是,无人驾驶汽车目前还只停留在概念设计阶段。想要让无人驾驶汽车尽快普及,还需要包括地标线、红绿灯、限速标志等在内的交通指示设置更为完善,以保证汽车四周的雷达可以灵敏地感应并作出相应指令。
目前,在美国已有一个人车完全分流的无人驾驶模拟区,法国也在开始尝试无人驾驶专用通道。但是,在交通和路况都相对复杂的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要上路似乎更加困难。有网友调侃,无人驾驶汽车要在中国上路,除应对塞车、路况不好外,还要应对诸如碰瓷、窨井盖、交通管制等多种情况。
另外,如果要上路,无人驾驶汽车的技术配套也需完善。我们现在都是被动安全,前面的车停了就跟着停,但不知道前面的车什么时候会停。据研发人员介绍,如果能建设起车联网,实现车车通信,对无人驾驶来说才会容易很多。
还有,当出现交通道路信号灯损坏、单行双行路牌没有及时更换、道路临时塌陷但交通标识没有及时跟上等意外情况时,无人驾驶汽车是难以独自处理的。要实现自动驾驶,需开辟一条类似于高铁、轻轨的智能交通来完成,因为只有车与车之间真正实现了互联,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而这在传统的道路上无法实现。
在研发人员看来,实现无人驾驶并不容易,需要有适应的环境,而这个环境就是道路工程、信息技术、法律等多项配套的跟进。说白了,只有通过创新思维推动整个社会移动交通工具理念的变革,无人驾驶汽车才能从空中楼阁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