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551名执业医师,一边是176万孩子的健康——
海南儿科“医荒”如何缓解
2月29日早上6时,天刚蒙蒙亮,家住海口府城的杜明伟就起了床,胡乱洗漱了一下拎起外套就往医院赶。“去晚了那个医生的号就挂不上了。”尽管一刻都不耽误,可当杜明伟赶到海南省妇幼保健院时,还没开始挂号的窗口前早已排起了长队。
据《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近5年来,中国儿科医生总数从10.5万人下降到10万人,平均每1000名儿童只有0.43名儿科医生。儿科医生紧缺,成为从业界到普通百姓的痛点。
业内预测,全面两孩政策放开后,儿科医生的紧缺将进一步加剧。在海南,这种紧缺状况尤为明显:海南有儿科执业医师551名,而0~14岁儿童数量为176万,平均每名儿科医生要承担起近3200名儿童的健康生机。
一“号”难求
杜明伟的女儿2岁多,咳嗽了一个多月。起初,在社区服务站就诊,始终不见好转,后来去了综合医院看,依然效果甚微。听同事介绍省妇幼保健院有位老医生不错,便一早赶来,“听说这医生8点后就没号了”。
据了解,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科日均接诊量在200余人次左右,往往是一“号”难求。2月29日早上7时刚过,《工人日报》记者在该院看到,尚未开始挂号的窗口前,已经排起了长龙。
“现在孩子生个病,太折腾人了。”从海南临高县来给儿子看病的陈女士说,她有过一次在小医院病情差点被耽误的经历,现在只要儿子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抱着儿子往海口跑。
然而,与距离上的不便相比,更让陈女士烦心的是能否挂上号。虽然会用支付宝预约,但几乎每次都没有当天的号。为了不耽误病情,陈女士只好提前一天带小孩从市县赶过来,第二天起早挂号。
儿科医生越来越“稀缺”
实事上,超负荷工作,委屈多、收入少,导致儿科医生“稀缺”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金眼科,银外科,谁都别干小儿科!” 说起儿科医生的种种无奈,海南省人民医院哮喘防治中心主任陈实连连摇头。
“一个上午,儿科门诊医生要看近50个病人。远远超过国家要求的20个,工作压力可想而知。”陈实曾创下一天接诊140名患儿的纪录。由于超负荷工作,4年来,他在岗位上晕倒过3次。
儿科被称为哑科,孩子不善表达,病情变化又快,且不配合治疗,多数情况下需要医生根据丰富的经验和孩子的病征来判断病情,误诊难免,风险和压力极高。
另外,儿科医生的收入也相对较少。据业内透露,儿科在医院里是最不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之一,儿科医生的收入与其他科室医生相比一般要低30%左右。
压力大、委屈多、收入低,导致儿科医生越来越“稀缺”。
海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科医生邢凯慧告诉记者,她本科和研究生读的都是儿科,本科的时候,儿科的两个班有79个学生。毕业后,30个男生全部转到外科等领域。女生则有很多转到妇科等领域。最后,两个班的学生从事儿科的只有约20人,占25%左右。
定向培养儿科医生缓解紧缺
在海南,省儿童医院的建设被寄予厚望。该院预计将于2017年建成使用,届时,将为海南省儿童患者增加500张床位。可目前招揽人才成为筹建该院最大的困难之一。按比例,该医院将配备850个编制,按目前的储备,缺口约600人。本地培养不足,从外地引进乏力,该医院的筹建人员、海南省妇幼保健院院长向伟为此感到苦恼。
“定向培养,也许是个救急的办法。”在向伟看来,像培养乡村医生一样,订单式培养儿科医生是目前看起来最可行的办法。
“一所医院只有硬件,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还是要拥有优秀的医生。”向伟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儿科医生水平,海南省妇幼保健院每年输送一批医护人员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进修。然而,每名接受培训的人员每年至少6万元费用,这笔支出对于医院而言负担太重。他希望政府能够在人才提升和培养上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