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2月21日 星期日

卫计委等9部门在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到2020年,所有养老机构都要能够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北京尝试“医养结合”化解“老无所医”

李秀玲
《工人日报》(2016年02月21日 02版)

2015年11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计生委、民政部、全国老龄办、中医药局等9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到2020年,所有养老机构都要能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

从“少年中国”到“银发中国”,我国用了不到20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走过的“变老之路”,在让老人们安享晚年方面,医养结合之路走得是否平坦?人们都做了哪些努力和探索?

2015年12月的一个冬日,天气进入最冷的季节。可在位于地铁五号线北苑路站附近的一栋四层小楼——东城区汇晨老年公寓里,不少老人因为自己住进了“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满足、踏实的感觉挂在脸上,好似被一股温暖包裹着。

年已94岁高龄的李奇老人,耳聪目明,话语清晰。面对采访,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孩子平时都忙,不在身边,原来看个病很麻烦。现在在这里住得很高兴,离家不远,回家方便,楼下有医院,有个头疼脑热的,看病也方便,心里踏实。

92岁高龄的夏志华老人是一名转业军人,2012年汇晨养老中心开业时就来到这里,现在已经住了三年。记者见到的夏老思路敏捷,性格开朗。她向我们介绍了自己来到养老中心前后的不同:之前,家里请个保姆,生活习惯不同感觉不方便,自己想吃饭,保姆却坐着看电视,结果饭往往还得自己做,很不开心。遇到身体不好,需要看病的时候更是“兴师动众”——自己年纪大了又体弱多病,每次出租车都不愿拉,经常是孩子先到街上打车,打到车后我被他们快速拉到车上,再加上医院人多,“每次看病就像打仗一样”。

自从来到养老中心,吃饭、洗衣,都不用自己操心,得个小病,大夫就在楼里,不出门就可以看病。

解除了后顾之忧的夏志华老人现在把全部精力放在搜集老战士历史资料上,生活忙碌,精神充实。 汇晨养老公寓护理部刘主任介绍,自从2012年隆福医院与养老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北京市首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诞生以来,100余名老年人成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首批“尝鲜者”。这里楼上是养老公寓,楼下是正规医院,内科、康复科、中医科、B超室、抢救室一应俱全,遇上常见病,不用出楼就能医治,家人也省去了带老人奔波转院的麻烦。

据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是今后养老机构的发展方向。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已有410家养老机构通过三种途径实现了与医疗保障的初步对接:经卫生部门批准设立医务室;引入医疗分支机构或持有医疗卫生执业许可;与就近医疗机构建立医疗保障协议和绿色通道。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