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很多子女将父母接到都市团聚,但陌生的城市对于年迈的父母而言,有时也意味着一种苦涩——
团圆背后的孤独与乡愁

驶往“家”的方向。 新华社记者 张晨俊 摄
2月1日,张慧芳和老伴背着大包小包到达北京,逆着南下的人流走出了北京南站。对于两位老人而言,独生子在哪里,哪里才算是家。
但是,和其他进城与孩子团聚的退休老人一样,在团圆背后,在陌生的城市中,老人们仍有难以排解的孤独感,也有着“何处是吾家”的乡愁。而对于已经随子女定居城市的老人而言,这样的孤独感和乡愁,不只在春节存在,也弥漫在老人的平时点滴生活中。
孤独:怀念到处是熟人的小城
张慧芳来北京的原因很简单,儿子儿媳为在哪家过年争执不下,老人只有让步。更重要的是,张慧芳想帮儿子省去各种的难:亲戚总是以为他什么事都能办,春节时家里挤满了人,其实他就是个普通公务员。
过年前一个月,本是已退休的张慧芳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南方习俗要在家里大扫除,象征除旧迎新,往常她要用掉三四瓶清洁剂,还要准备各种年货,给拜年的小孩准备糖果、满缸的咸菜、自己和馅的团子、儿子爱吃的自家腌制香肠……今年不在家过年,这些都省了。但她还是准备了很多家乡食材背过来,出发前,张慧芳和老伴反复确认要背什么,塞了满满两个行李箱和五个大手提袋。
一到儿子家,张慧芳就开始张罗年夜饭。去年除夕她做了一桌正宗淮扬菜,虽然儿子儿媳很给面子地吃,但举杯时还是只有四个杯子。举杯思故乡,想起家乡团聚时的热闹,让张慧芳有点不好受,却又小心翼翼地收起情绪,不想破坏了过节气氛。
去年初一,她和老伴忙着接拜年电话,儿子儿媳忙着抢红包,四个人聊聊天、看看春晚的重播,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初二开始,张慧芳就发现没事干了。儿子儿媳带上老两口去地坛庙会,老北京小吃、舞龙舞狮的,她一个南方人逛了逛也觉得兴趣寥寥。而北京几乎是一座空城了,让她怀念出门就是熟人的老家。
去年原本计划待到元宵节的张慧芳,初六就拖着老伴回老家了。她觉得北方的新年,除了有暖气很舒服,好像就没啥意思了。
“今年好歹亲家公亲家母来,多了两个人应该热闹点吧。”她对老伴说。
寂寞:一座城里找不到说话的人
赵阿姨总是喊自己的丈夫为老头子,其实他们并不老,过了年才58岁。女儿已在上海成家立业,离父母生活的江南小城有两小时车程。两年前,赵阿姨跑去女儿家料理家务,因老头子还没退休,夫妻分隔两地。外孙离不开她照顾,她只能两三个月回老家一趟,在这期间,老头子就轮流在四个妹妹家吃饭。
赵阿姨很放心不下丈夫,因为老头子有多年的糖尿病,每天都得按时打胰岛素,却偏偏粗心大意,赵阿姨每天下午都要打电话。一次周末下午没联系上,她给老头子的牌友打电话,才得知老实巴交的丈夫被车撞坏了腿,在医院打上了石膏,却还瞒着她。
女儿住的小区里有很多从外地来上海帮忙带孩子的老人,一来是大城市保姆费贵,二来是不放心保姆,这些老人还因此组成了打麻将、跳广场舞的小团体。
去年9月,外孙开始上幼儿园了,赵阿姨时间宽松了。白天她就去社区的麻将室打上海麻将,下午接外孙放学、做晚饭,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
生活在吴语区的赵阿姨还能听懂上海话,但小区其他老人,则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即便如此,出门大街上都是年轻人,她一样搭不上话,地铁也挤不上去,哪里也没法去。
女儿女婿白天上班也见不到,她每天就是一个人守着空房子。春节,是每年仅有的在家团聚的机会,而一旦这几天热闹过完,赵阿姨又要独守空房了。
矛盾:回到家依然有不适应
在外面找不到说话的人,回到家,也不见得能找到在老家过日子的感觉,因为两地生活有太多不同。
杨瑛的孙子今年8岁,在上海浦东新区一所民办小学上二年级,每学期学费要1万多元,都靠杨瑛老两口的退休工资,因为“不能让孙子输在起跑线上”。
孙子期末考试结束,杨瑛答应给他买个有卡通图案的保温杯,花500多元买了日本进口的,她觉得钱给孙子花比自己用了还开心,但晚上被儿媳瞧见落下怨气。
儿媳倒不是心疼钱,而是担心惯坏了孩子。小夫妻和杨瑛夫妇关于如何带小孩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了。以前孩子小,有些落伍的养育方式,儿媳看在眼里也没说什么,但说好孩子大了后的教育都交由小夫妻,杨瑛却处处插手。有时孩子犯错,杨瑛第一时间出来护着,周末的兴趣班,杨瑛心疼孙子太累,总把他偷偷接出来。
但小夫妻又没办法,和同龄人一样,他们得靠老人带孩子。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了父母方照料,即使已经为人父母也难以“断奶”,家务活转手给了父母。
杨瑛还有一个女儿,在老家合肥,时常抱怨杨瑛把钱都贴补给儿子,先是花了全部积蓄替儿子买房,现在退休工资又全部用在孙子身上。
对于春节而言,该给孙子买什么礼物,吃什么,两代人依然有说不清楚的不和。
离别:有一天,该放父母回去了
每个周末,带女儿从郊区的房子离开时,看着父母在楼前孤独的身影,陈光总感到些许内疚。30出头的陈光事业有成,在北京买了两套房,把父母接来了,老人住郊区的房子,自己和妻子女儿住市区的小房子里,周末陈光带着女儿去父母那里住两天。
看到孙女过来,两个老人总是很开心,但在工作日里,除了去市场买菜,他们的活动范围都不超出小区,家里有时候安静得能听到针线掉下来的声音。陈光的父亲退休前,在老家还是一个政府部门的一把手,亲戚往来热闹。退休到了北京,却成了路也不认识、朋友也没有的平头百姓。
陈光也给两个老人安排了些娱乐项目,比如去国家大剧院听歌剧,一方面他们很享受,一方面却又心疼钱,而且要没有陈光绕了大半个城市去接,他们自己也很难找到地方。
大城市居大不易,最近,父亲总是在电话里叮嘱陈光把家里的废电池带过来。原来是物业搞了废旧电池换节能灯的活动,20节废电池可以换一个节能灯泡。陈光有些心酸,这样的北京生活,真的是父母需要的吗?
陈光曾经觉得,既然故乡是回不去的家,那么接父母来自己的城市生活是唯一的选择。可是他渐渐发现,这样生活在城市,老人的情感依然没有人管,他们也很难去适应大城市的文化和生活。
他渐渐明白,为什么丈人丈母娘在老家始终不愿意过来了,那里才有他们本来的生活。北京的空气和环境并不适合他们养老,陈光想,也许有一天该放父母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