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面”里的“师徒情”
罕见的寒潮为福州带来了持续降水,寒潮过后气温回升,又再次将这座城市“泡”在水气中。2月1日,在南方特有的“回南天”里,福州市总工会“送温暖”志愿服务队来到福州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厂,为现场的环卫工人送来热气腾腾的“太平面”和年货礼包,并组织工会干部拜工人为师,跟班劳动。
逛公园成为一件奢侈的事
一大早,福州市总工会志愿者陈鑫就来到红庙岭山脚下的车辆维修厂,耐心等待着吴康良——今天他跟班学习的师傅。8时45分,伴着泛黄的车灯和淡淡的腐臭味,小陈登上垃圾车,和吴师傅开始了这一日的劳作。
“师傅早,今天大雾,您辛苦了!”一上车,陈鑫便拜起了“老师”。老吴点点头,报以微笑,手把方向盘,加速上山。
“您平均一天得运多少垃圾?”小陈问。
“一天3到4趟,多的时候要5到6趟,每趟大约8吨,一天下来大概有三四十吨。”老吴说。
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厂距离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仅有几公里之隔,每天上山下山,公园大门是老吴垃圾转运的必经之路。但这8年来,老吴却从未有机会走进公园赏花。
每天凌晨2时出门,回到家已是下午时分,不分周末,没有节日。“我们休息,垃圾谁来管?”吴师傅很坦诚。
雾气里混杂着腐臭气味
顺着弯弯曲曲的山道,原本隐约可见的城市风光被愈发浓厚的雾气所遮挡。眼看视野越来越模糊,吴师傅不得不放慢行车速度。
“这么大的雾,咱们要不要停一停?”小陈问师傅。
“这哪算大雾,早晨第一趟上山,雾比这大多了,能见度不到5米,放心,绝对没问题!”老吴笑了笑,手握方向盘继续前进。他告诉记者,由于地势原因,红庙岭一年有近三分之一时间都会被雾气笼罩,雾天行车是他们的必修课。
9时20分,车辆驶进红庙岭垃圾焚烧厂。倒车“入库”、定点“投料”、抬升“漏斗”、倾卸“废料”……老吴眼睛注视着后视镜,一手控制方向盘,一手操作机械按钮,一气呵成完成“标准动作”。“废料”倾倒完毕后,他打开车门,拿起长约1米的“大铁铲”,在大厅值班人员和小陈的帮助下,将车后斗上粘附着的垃圾铲进卸料口。下车时间虽然不过短短1分钟,但刺鼻的腐臭味已让一旁的志愿者和记者感到不适。
他摆摆手,笑着说:“怎么样,雾气混着垃圾味难闻吧?我这几年就是这么过来的!”
“回南天”遇上“家的温暖”
卸完垃圾,陈鑫便招呼吴师傅停好车,走进了焚烧厂的职工食堂,徒弟要给师傅“送礼”了。
一进门,工会志愿者李葳就从食堂里端出热腾腾的“太平面”,送到吴师傅面前。一碗鸡汤、两个鸭蛋、一份线面,一勺老酒——福州人逢年过节都要吃上这样一碗“太平面”,一碗面里蕴含着祝福、喜气与浓浓的情义。
原来,一大早,工会送温暖志愿服务队就赶上山,在食堂里当起小工,为所有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厂的一线环卫工人和像老吴一样开车上山的转运司机筹备这份新年祝福。
吃完“太平面”,志愿者还给环卫工人们送来年货礼包和春联。
“最美好的祝福,最精准的服务,最温暖的情义,当然要送给最可爱的劳动者。”福州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郑湘国在活动现场与志愿者一道,将平安和温暖送给环卫工人。他告诉记者,这样的跟班学习,福州市总还将以不同方式坚持下去,工会干部与职工就应该有如同师徒一般的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