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生活像花儿一样开放
——辽宁一户棚改家庭的变迁史
开栏的话
又是一年新春来。为深入报道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生动实践,展现党的惠民政策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反映广大职工、各级工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中的时代风貌,宣传“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取得的成效,呈现各行各业欢度新春的热烈喜庆景象,本报今起推出“新春走基层”栏目,敬请读者关注。
阜新,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寒冬,滴水成冰。
一大早,王晓杰便来到长营子农贸市场置办年货。今年,儿子李永新抱着小孙子回家过年,她要多准备一些。沿街的商店,有的窗上已经贴上了“猴年新禧”的贴纸,有的门口摆着成箱的啤酒、饮料。各式各样的大红对联也平铺在地上的塑料布上,上面压着彩灯和玩具,人们哈着热气精挑细选置办年货,商店里播放的喜庆音乐声和人们讨价还价的声音混在一起,年味越来越浓了。
王晓杰“不怕东西买多了放不下”。10年前,她不敢说这样的话。王晓杰一家是棚改搬迁家庭,受益于辽宁省2004年年底启动的“一号民生工程”,70.6万户棚户家庭,211万人陆续搬离了低矮阴暗、危旧简陋的棚户区,住上了新楼房。
王晓杰住在辽宁省阜新市新邱区长新小区的一户三居室。1月28日,农历腊月十九,《工人日报》记者走进这户棚改搬迁家庭,感受她家腊月里的幸福生活。
一
时光倒流,往事不堪回首。
1985年,王晓杰嫁给李占山时,和公婆、小叔子五口人挤在一间54平方米的平房里。两年后,在大院东侧盖了一间38平方米的小房,她才算有了自己的“窝”。
平房里,每年腊月换洗、扫房是棚户区居民的头疼事。
换洗时,大铝盆里泡上被罩、床单,棉衣外套、棉门帘外套、窗帘……件件要手洗。冬天水冷,手冻得生疼,全部洗完要三天功夫,结果是手腕红肿,一动就疼。
烧炉子把白墙熏成了灰黄色,灶台黑黢黢,炕席烤得焦黄,地面总有扫不完的灰。扫房时,无论怎么卖力擦抹,总也不见干净……
年根底,准备过年的饭菜也让王晓杰头疼。炖上酸菜冻豆腐,蒸上3、4屉豆包,想吃的时候热一热。没有冰箱,饭菜只能放在柜子里,还要防着老鼠偷食。棚顶上老鼠嗅到香味,沿着房梁乱跑。夜里被沙沙的声响吵醒,人要拿着木棍敲打棚顶,把老鼠吓跑。可过了一两个小时老鼠又跑了回来,人又得起床……
“行路难、如厕难、上水难、下水难、取暖难、洗澡难、就业难、娶亲难”,是当时辽宁省70.6万户棚户区居民生活的写照。
“当时做梦都想离开棚户区!记者同志,在棚户区的时候,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憋屈啦!我就想我是搬不走了,等我儿子或许能出去……”王晓杰说。
二
出乎王晓杰意料的是,她不用等到儿子那代人才能搬出棚户区。
2004年12月26日,时任辽宁省委书记的李克强深入抚顺市最偏远的莫地沟棚户区调研。亲眼目睹棚户区居民的生活窘境后,当场承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老百姓搬出棚户区!”
当年年底,在辽宁省委第九届八次全会上,棚户区改造被列为该省的“一号民生工程”,这项其后被联合国人居署称为“世界奇迹”的棚户区改造工程就此拉开帷幕。
2005年,棚改开始,王晓杰一家迎来转机。然而,那年,儿子李永新考上了大学要交学费,动迁也要花钱。王晓杰高兴之余也有担心,家里四个存折加起来才1.6万元,两大笔支出够不够呢?
王晓杰曾是阜新市新邱煤矿的一名验收员,1999年下岗后在菜市场卖菜。丈夫李占山是新邱煤矿一名电镐修理工,全家年收入1.5万元。和她家类似,棚改前,棚户区居民全家年收入平均1.87万元,65.5%收入低于2万元,绝大部分是贫困家庭。
“政策一出就安心了,我家38平方米的面积,换了一个71平方米的楼房,只添了1.5万元,儿子的学费向亲戚借了点就够了。”
辽宁省出台了“九个一块”政策,即“政府补贴一块、政策减免一块、企业筹集一块、个人集资一块、市场运作一块、银行贷款一块、社会捐助一块、单位帮助一块、工程节省一块”。棚改政府资金占到40%以上,棚改居民拿很少的钱就能搬上楼房。据了解,棚户区居民支付的购房款平均为2.68万元。
三
从回忆中穿越回来,恍若隔世。
阳光顺着窗子照在王晓杰长新小区5号楼4单元6层楼房间的地砖上,暖烘烘的屋子驱走了东北腊月的寒意,客厅沙发后的白墙上挂着大幅的牡丹花十字绣,一台49寸电视挂在墙上。茶几上,整齐的8个果盒里放着花生、开心果、松子……
客厅窗台上两盆杜鹃花开得红艳艳。这是王晓杰前几日上街时买回来的。家里暖和,一周后,花就开了。她一直很喜欢鲜花,但住棚户区时,没那个条件,现在好了。
生活也像花儿一样开放。2012年,社区主任介绍王晓杰在一家汽车修理厂当炊事员,月薪800元。儿子李永新毕业后在中国工商银行沈阳分行工作,前年娶了个沈阳姑娘,在沈阳安家立业,去年有了孩子。丈夫李占山白天上班。王晓杰有了更多闲暇的时间。
“以前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生活也很艰难,没想过还能爱好点什么,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想干的事也多了,养花、绣十字绣、跳舞,增添了许多生活乐趣。”王晓杰告诉记者,每隔几个月,她还要去儿子家里住上一段时间,看看小孙子,给儿子做做饭。
“不夸张,棚改真让我的生活完全变了样!”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