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牌车为何越限越多 ?
文/赵昂
《工人日报》(2016年01月03日 02版)
中山大学智能交通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广州市区外地车的比例已经达到20%以上,为史上最高峰,比限购前翻倍了,而相当一部分外牌车车主,其实是本地市民。
外牌车越来越多,是部分汽车限购城市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即便有的城市对外牌车采取了行政性限行措施,但这些措施却无力阻挡市民购置外牌车的热情,最终外牌车越限越多。
本地市民之所以会购买并不方便的外牌车,是因为一些本意是缓解交通拥堵、治理大气污染的行政化汽车限购手段,导致了市民购车困难。而过于依赖行政化手段治理交通拥堵和车辆尾气,反而刺激了市民的购车意愿,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单双号限行,原本家里只需一辆车变成需要两辆轮换开,不能开的那辆还占了停车资源。本地车牌摇号,市民不得不买外地车代步,而这些注册于二三线城市的车辆,其排放标准未必在一线城市达标。
破解外牌车困局,关键在于改变当下机动车调控思维。对于一线城市而言,机动车使用强度和尾气排放的确需要控制,但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时比单纯使用行政手段更有效。从今年开始,北京市的小区停车费启用市场化定价,拥堵费也在研究中,这就是运用市场化手段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而多条地铁线的开工,也将有效疏导市民主动选择绿色出行。
换言之,我们需要关心的新问题是:市场化手段落地之后,行政化手段能否逐步退出?而市场化手段的所得,能否用于急需更多投入的公共交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