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消费级无人机最大生产国 标准制定仍滞后于行业发展
无人机市场终于有了“规矩”
本报讯 (记者朱林)近日,无人机系统标准化协会理事会及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记者在会上获悉,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发起的无人机系统标准化协会制定了《无人机系统术语》和《民用无人机系统分类和分级》两项团体标准,这是我国首批无人机系统团体标准。
近年,我国无人机系统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数据显示,仅深圳一地的无人机企业数量,已经超过300家,消费级无人机占据全球70%以上市场。目前,无人机年交易规模已经超过160亿元人民币。2015年,我国消费级无人机市场销量逼近400万台,随着飞行控制、图像传输等相关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在救灾、物流、农业等领域作用凸显。
任何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标准的引领和规范。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徐明介绍,“现有航空产业是先有法规、标准,才去生产,而无人机系统则是先有市场,再设计标准。”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调研员石靖敏指出,我国无人机系统产业发展很快,消费类无人机在全球市场占比很高。无人机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但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制定则相对滞后。
据悉,当前无人机标准化工作滞后于行业发展,无人机系统产业中存在着标准无法满足无人机监管需求、各类各级标准严重缺失、标准不够贴近市场等问题。因此,我国无人机系统产业亟须标准提升企业竞争力、打造高效产业链、规范市场秩序。
与会专家表示,目前国内的标准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每类标准侧重点不同。国家标准是强制性的,关注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保、有效监管等方面;行业标准树立行业门槛和标杆,关注的是行业准入、研制生产等;团体标准贴近市场,重点实施品牌、采购认证标准,提升成员品牌影响力,促进资源融合,打造高效产业链;企业标准促进技术创新,重点关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竞争力。
2015年3月26日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培育发展团体标准的改革措施。在这一背景下,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组织筹建无人机系统标准化协会(筹备),并主持召开了理事会及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
经过技术委员会专家讨论审查,会议通过了《无人机系统术语》和《民用无人机系统分类及分级》两项团体标准。其中,《无人机系统术语》针对无人机系统设计、生产、消费、使用和监管;《民用无人机系统分类和分级》针对民用无人机系统的安全监管和研制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