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滑坡事故发生67个小时后,首名幸存者被救出。 尽管“黄金救援72小时”已过,但搜救仍在继续——
“只要有一丝希望就绝不放弃”

12月23日,在深圳滑坡事故现场,参与救援的武警水电部队官兵罗星星拉着首位幸存者田泽明的手,鼓励他坚持下去(手机拍摄)。
23日6时38分左右,深圳滑坡事故现场,名叫田泽明的首名幸存者终于被成功救出。此时,距离灾害发生时已过去67小时。 新华社发(廖志斌 摄)
凌晨6时38分左右,首名被发现的幸存者田泽明在被困67个小时后获救——深圳滑坡事故发生第四天,这一消息让等待的人们看到了曙光。
同时被发现的另一名被困人员,已无生命体征。目前,救援人员已发现4具遇难者遗体。
灾难面前,生死相隔。尽管“黄金救援72小时”已过,但各方救援力量一直坚持在现场。在今天举行的两场新闻发布会上,有关方面负责人一再表示:“只要有一丝希望,就绝不放弃。”
首位幸存者获救
被救出的首位幸存者叫田泽明,是重庆巫山人,来深务工人员,此前出现在76名失联人员名单之中。
深圳市人民医院脑神经外科戴黎萌博士说,田泽明被救出时生命体征比较稳定,随后被送往光明新区中心医院继续治疗。
中心医院院长王光明介绍,到医院时田泽明身体极度虚弱,严重脱水,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及骨折,右下肢重度挤压伤,皮肤坏死。经联合专家组会诊及手术,已把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
田泽明是武警水电一总队三支队援救中队最先发现的,地点位于事故救援现场东二作业区。
22日中午,中队长王立胜带着队伍首次探测到了生命信号。今日凌晨1时,探测到的生命特征更加明显,位置得到进一步锁定。3时30分左右,田泽明出现在救援人员视野中。
“他的腿部被压在一块建筑物下,由于空间非常狭小,大型搜救设备难以施展,只能让几个消防员探身进去人工破拆,效率较低。”该中队警官张亚斌说,施救过程中一直在输液、输氧,约3个小时后,田泽明被成功抬出。
据记者最新了解到的情况,田泽明的父亲田祖龙已经在重庆巫山至深圳的长途汽车上,预计24日中午到达。
穿越生死,这将是父子二人两年来的第一次团聚。
“挖掘到楼房见顶、楼房见底”
目前,人们也在关心,救援进行到了哪一步?难点是什么?是否还有生命迹象?
在今天早上7时举行的第6次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总队长王郭社作了具体介绍:“人员搜救仍是当前的救援重点,首先必须确定建筑物的位置;由于滑坡过程中,建筑物移位造成寻找困难,因此救援总指挥部调集专家带着仪器设备和救援队伍一起对建筑物进行定位。”目前,共定位了14栋建筑,然后再分为14个组进行挖掘,其他19栋建筑还在继续定位。“当挖掘到楼房见顶、楼房见底,再来确定是否有生命迹象。”
“滑坡灾害造成的土层厚度高,含水量大,为流塑型土质,危险性很大,尤其是土层太厚给准确的定位掩埋建筑物和挖掘带来了巨大挑战和难度。”在下午举行的第7次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虎也表示,现阶段交通通道和工作场面已经打开,最主要的困难还在土方。
张虎说,由于现场缺少大型推土机和中转土方的机械设备,救援效率有待提高,“要尽快让建筑物露出地面,尽快让救援人员发现,并从建筑物的顶面或者侧面进去救援”。
目前,经过12次反复搜寻,通过音频、视频、探测仪以及搜索仪进行定位后,共确定了4个疑似有生命迹象的地点,田泽明获救地点就是其中之一。
救人依然是第一要务
今天上午,《工人日报》记者再次进入现场看到:约60多台挖掘机在进行淤泥清理工作,蓝天救援队还在探测生命迹象,大部分被定位的建筑物开始进行挖掘,原本厚度高达数十米的泥土堆已逐渐降低。
中国中冶的项涛已连续在现场作业3天,他的工作主要是人工寻找建筑物,是整个救援工作的第一步。
“黄金72小时过了不要紧,我们肯定会继续找下去的。要相信会有奇迹发生,绝不能放弃。”项涛说。
参与救援的武警部队正在救援现场东一区和南区临时各修建一条道路。该部队负责人告诉记者:“临时修建的道路主要用于救援机械的通行、油料的搬运,可以让更多的大型设备进入现场,并保证现场有充足的油料。”
记者也注意到,一台“边坡雷达”在上午被运送至滑坡现场。据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的王彦平介绍,该雷达主要用于监测泥石位置的变动,“只要泥石位置发生0.1毫米的变动,此雷达就能监测出来。这是为了防止二次滑坡事故的发生。”
“下一步依然会以救人为第一要务来开展救援工作,并进一步加强和调动重型设备、补充增加更多救援人员,加大救援力度。”张虎副市长明确表示,尽管灾害发生已超过72小时,但仍会全力以赴开展救援,“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绝不放弃”。
(本报深圳12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