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聚焦】奈曼三记
——国家级贫困县采访见闻
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落下帷幕,大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到2020年贫困县全部脱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10月下旬,记者在位于内蒙古东部的国家级贫困县——通辽市奈曼县采访,深入农村的田间地头,采访了当地的农民、企业和政府官员,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新能源利用的实际情况,特记录三项印象深刻的见闻。
增产不增收
金秋十月,正是蒙东地区玉米收获的季节,今年的雨水不错,算是丰收年。但当地的农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产量上来了,价格却大幅下滑,“增产不增收”。
玉米已收回家里,但站在自家玉米地里,59岁的通辽市奈曼旗扎哈塔村农民高春生却没有心情收拾满地秸秆。玉米价格的持续大幅下跌让他备受打击,黢黑的脸庞也显得更加苍老。
高春生和老伴两人今年种植了大约20亩玉米,由于土地比较肥沃,再加上灌溉方式由原来的柴油机灌溉变成电力灌溉,大大提高了产量,亩产量约可以超过2000斤。本指望高产能够带来高收益,但他的愿望落空了。“产量高有啥用,价格能上来才好。”他说。
高春生告诉《工人日报》记者,目前奈曼旗玉米的收购价格在每斤0.7元左右,远远低于去年同期1.1元左右的价格。
在奈曼旗的另外一个乡镇大沁他拉镇昂乃村,53岁的农民付继刚遇到了比高春生更加严重的问题。老付两年前一口气承包了其他村民的75亩地,而玉米价格下跌幅度这么大,让他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大约14万斤的玉米还没有来得及脱粒,都堆在院子里。”他说。
在奈曼旗,像高春生、付继刚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通辽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粮仓”,生产了全自治区约四分之一的粮食,并以玉米为主。近年来,该地的玉米产量和全国的粮食产量一样,不断增产。但国家进口的玉米数量也在逐年上升,而进口玉米的价格也更低。这些都导致了我国玉米库存压力越来越大。此外,随着经济发展势头放缓,许多以玉米为原料的企业都在减产,更是让玉米价格的下跌雪上加霜。
从农业部等提供的信息来看,国家的收购保护价在连年上升之后,面临着巨大的下调压力,与此同时,农药、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的成本也在持续上升,这也就是所谓的“价格天花板在下降,成本的地板在上升”,最终农民的利润被挤压得越来越少。
而且从我国粮食生产的模式来看,土地分散经营、成本普遍较高是一大瓶颈,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
怎么解决?
从国家的层面来说,进行土地流转、搞规模经营早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奈曼旗宣传部副部长许金玲告诉记者,虽然政府很鼓励这种土地流转方式,但不能强制要求,只有农民自愿了,这项工作才能开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上海、山东等地已在做大规模土地流转的准备工作。
但是高春生他们不明白,在大规模土地流转来临之前,谁来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
濒死的怪柳林
在奈曼旗,有一处奇特的风景——怪柳林,但这片怪柳林正徘徊在死亡的边缘。
这片怪柳林生长在奈曼的荒漠和平原中间,显得有些突兀。因为自然环境恶劣,这片柳树林虽然顽强的生长下来,但是在酷寒、寒风等自然条件作用下,变得奇形怪状,别有一番风景。
每到旅游旺季,这里会吸引周边许多游客前来观光。
内蒙古“西有胡杨林,东有怪柳林”,当地人骄傲地称。但正是这片给当地带来盛誉的奇异风景,目前正在慢慢“死亡”。
原因有两个:天灾和人祸。
所谓天灾,是由于干旱,当地的地下水位越来越低,一些怪柳被旱死。人祸则是当地居民的破坏。记者调查了解到,由于一些怪柳生长在村民的耕地里,为了多种粮食,他们就偷偷将燃烧的牛粪塞在树洞里,致其死亡。
怪柳作为奇特的自然景观,如果不及时保护,将会永远消失。
尽管当地的政府部门开始予以保护,比如严禁农民砍伐,但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财力成了限制了他们去做更多保护工作原因之一。
怪柳林保护的尴尬是整个奈曼旗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缩影。
奈曼旗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许多地区都为沙漠和浅山丘陵,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当地人调侃:“奈曼一年刮两次沙尘暴,一次刮半年。”
如今,经多年的治理,许多原来的沙丘都种上了茂密的沙漠植物,但当地的环境保护依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随着地下水的超采,当地许多水库,有的已经干涸,有的则水位严重下降,水面不断缩小。
更大的挑战则来自工业的发展。
在2014年,奈曼旗的一个化工生产园区由于向沙漠违规排放污染物,被央视等媒体曝光,被当地政府勒令关闭。如今,当地宣传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园区许多企业已搬走,没搬的也已转产,政府严禁他们生产化工产品。
但化工产业的污染始终笼罩在奈曼旗的头上。
在奈曼旗政府的简介上,有这样一段话,“遵循‘以招商引资为核心,以工业经济为突破,以推进产业化为主线’的发展思路,坚持实施‘大开发、大招商、大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水泥建材、燃料化工、氯碱综合化工’三大循环经济体系,形成化工等四大工业支柱……”
在这样一个生态脆弱的地方,如此强调发展化工等产业,不免让人担心。
市场的力量
驱车行进在奈曼旗和其临近的扎鲁特旗区域内,大片大片的风车给人印象深刻。
近年,整个通辽市乃至蒙东地区的风力发电在全国都大有名气。新闻报道中,有关“弃风”的报道,经常与蒙东地区联系在一起。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发展,作为蒙东四个盟市的代表,通辽市在解决风电利用方面,也探索出不少的经验。
据了解,目前内蒙古绝大多数偏远城镇还延用燃煤锅炉供热,不仅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还污染环境。
据当地政府介绍,以扎鲁特旗的鲁北镇为例,该镇位于扎鲁特旗主城区,是该旗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冬季多风寒冷,供暖季长达6个月之久。一直以来,燃煤锅炉供暖是这里的主要供暖方式。每到供暖季来临,扎鲁特旗主城区七八个燃煤锅炉一启动,高高的烟囱日夜浓烟滚滚,经常引发严重的雾霾。
如今鲁北镇的这个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他们已经摒弃原来的供暖模式,采用更加清洁的风电供暖。
2013年,在国家能源局的力推下,将鲁北镇作为试点,建立了风电供暖的新模式,一方面减少当地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还可以解决大量的弃风问题。
据通辽电力公司总经理陈浴胜介绍,由于风电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且多处于西北、东北电能利用较少地区,再加上前些年许多发电公司在这些地区跑马圈地,甚至连续数年风电产能逐年翻番,而电网建设无法跟上,曾导致“弃风”一度很严重。
经过这两年的探索,发电企业也更加理性,风机上马速度降了下来,电力公司也在加快电网的建设,积极消纳风电,并呈现出很好的效果。截至2014年底,累计建成规模400万千瓦、并网规模近360万千瓦。
鲁北镇的风电直接供暖就是其消纳风电的重要探索之一。
该措施实际上实现了多赢的结果:国家能源局给予政策支持、发电企业的弃风能够有效上网,电力公司则也可以获得一定盈利、环境污染更随之减少。
当地的一些企业表示,在利用新能源方面,需要政府、发电企业、电力公司共同协商,通过市场的力量形成利益共同体,而不能总让一方吃亏。
因此需要各方能够合作,探索出一条均能受益、又符合市场规律的路子,让市场的力量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