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4年09月24日 星期三

工人文化宫的新回归

本报评论员
《工人日报》(2014年09月24日 01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工人文化宫,不仅是工会的窗口,而且是各城市的地标。即便到了今天,工人文化宫依然是几代人的文化记忆。

但毋庸讳言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人文化宫一度呈现群体性的落寞与衰败特征。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工人文化宫被挤占、挪用、租借甚至拆除的现象。

文化艺术是精神产品,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精神思想和道德品质。而工人文化宫的现状和“命运”,显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难以适应广大职工日益强烈的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事实上,加强以工人文化宫为主要平台的基层职工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对于广泛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形势任务、理想信念教育,引导职工展现主人翁风采,维护广大职工基本文化权益、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引导广大职工理解、支持、参与改革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时代呼唤工人文化宫的回归。在这个意义上,内蒙古工会对工人文化宫等基层职工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做出战略布局,体现了高度的使命自觉和责任意识。

当然,今天呼唤工人文化宫的回归,并非对过去发展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契合时代新变化和职工新需求。内蒙古工会的做法告诉我们,依靠党政重视支持、发挥合力优势;认清非公企业职工占到职工多数的实际,更加重视非公企业集中的区域文化阵地建设;坚持工人文化宫有“文”,为职工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才能体现和把握基层职工文化活动阵地的本质属性。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