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澄清——
反垄断不存在选择性执法
本报讯 (记者甘皙)中国的反垄断调查近来呈现密集态势,引发部分外国企业忧虑。9月11日,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对此作出官方回应:“反垄断执法工作都是严格依据法定程序进行的,是公正透明的,没有针对任何市场主体,没有针对外资或者境外企业,不存在选择性执法。”
在国务院新闻办当天举行的反垄断专题吹风会上,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工商总局发布了我国反垄断执法清单。截至2014年8月底,国家发改委查处企业及行业协会组织共计335家,其中外资企业33家,约占其查处企业总数的10%。
“外资企业对中国反垄断存在过度解读,其担忧是多余的。”北京律师协会竞争与反垄断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魏士廪指出,外企被处罚之所以关注度很高,主要原因在于其销售量比较大。尽管处罚比例不一定高,但是罚金总数却比较高。比如微软、高通,本身市值比较大,每年的销售额也很高,即使按1%的处罚额度都可能达到几十亿元人民币。
有关人士表示,自2008年中国实施《反垄断法》以来,反垄断调查的广度和深度日益扩大。未来,反垄断调查将会指向更广阔的领域,向更多的垄断企业开刀,频繁执法将成为反垄断的常态。自2013年初以来,中国先后对液晶面板、奶粉、黄金、白酒等行业巨头发起反垄断调查。进入2014年,中国反垄断调查对象进一步扩大到通信、汽车、信息科技等领域。微软、高通、奔驰、宝马等跨国企业因损害消费者利益、价格垄断等行为,受到反垄断调查。有统计显示,从去年初至今,中国反垄断调查共开出7张上亿元的罚单,罚款总金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
分析人士认为,近几年的反垄断调查案件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除了因为所调查的企业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机构正在进行职能转变,从“重审批”逐步转向“重监管”。“反垄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商务部反垄断局局长尚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