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记
——高校中的那些“新老面孔”
9月,又到一年开学季。
有人跨过“高考独木桥”进入大学,对象牙塔里的生活无限憧憬;有人已成高校中的“老生”,不再生涩;有人面临毕业,或继续求学或就业,总是不变的选择话题……
开学季,身处高校中的学子们尽管有着千差万别的现实处境,但他们仍然怀揣梦想,并为实现梦想努力着……
大一新生:一切都是从新开始
小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一新生。收起暑假里的玩乐状态,他开始准备入学考试,“争取进入学校的培优班”。
第一次远离家乡,进入陌生的城市求学,想家、不适应新环境总是难免。小吕来自四川,此前从未来过南京,陌生环境的生疏感让他有些困惑,“但我相信这种感觉会随着我对南京的熟悉逐渐淡去”。
“在学校里会接触其他省份的学生,尤其在面对像江苏、北京一类教育发达地方的学生时,会明显感觉自己的不足,所以会认真对待学业。”小吕的语气中带有一份坚定和超过年龄的成熟。
相对于高中生活,身处象牙塔之中的小吕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需要自己主动去融入新的环境”。从小到大都是家长眼中的好孩子的小吕,努力学习不管在高中还是大学都是他不变的主题。
开学第一周,全国有成千上万的大一新生像小吕一样,一切都在适应当中,一切都是从新开始。
博一新生:做懂得生活的第三类人
同样作为新生入学的小李其实已是学校的“老生”了。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小李一路保送,已经在中国人民大学待了6年,未来将继续待上3年。
“以后想从事科研工作,所以选择读博。”女博士,被社会舆论调侃为第三类人,小李笑言“压力山大”,“女生读博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也并没有觉得就从此成为第三类人,只是选择了一种我所喜欢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谈到自己开学后的计划,小李目标明确,修完所有的博士课程;潜心论文,尽快找到自己的研究重点,并希望能出科研成果,“读博期间最重要的就是科研论文的发表了,所以这方面的压力比较大。”除此之外,小李还想在博一期间把英语托福考了,争取在博二的时候能申请上学校的联合培养计划去国外交流一年。
“板凳要坐十年冷,读博期间要沉下心来多读些书,在科研方面能有所成就。”小李说,虽然科研任务多,但也要做一个懂得生活的女博士。
大四毕业生:考研为求职增加砝码
9月一开学,中华女子学院的小冯就进入大四。考研,是她的毕业选择。
“我们同学大都选择考研,直接就业的人很少,像我们二本学校毕业生比较难找到好工作,只有选择名校读研才能为求职增加砝码。”小冯选择考研的原因很简单, 她一直心仪人大,要圆自己的“名校梦”。
从去年开始就在准备考研的她暑假期间没有回家,现在开学了,“大四上学期我们一共有4门课,平时作业也很多,不能像暑假一样全部时间都用来复习考研了,不过我不会因此耽误我的复习进度。”
开学以来,小冯的生活重心没有改变,但学校却发生了变化:大一新生入学,图书馆和自习教室全都满满的,“这种感觉还不错,学习氛围很浓”。
对于自己新学期的展望,小冯表示,“考研结果如何那是后话,眼下就是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来,保持好心态,坚持下去!”
研三毕业生:找工作让人“头大”
今年研三的小张其实很不想开学,“早就没课了,开学就是在提醒我应该找工作了,要开始走向社会了。”
小张就读北京化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一开学就进入了自己最后一学年的学生生活。“现在每天都在学校写论文,准备10月份的初稿答辩。”小张告诉记者,“快毕业了,同学们都有自己的事情在忙,找工作是头等大事。”
一提到找工作,小张“头都大了”,依旧迷茫的他,不是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一是好的工作怕自己的条件达不到;二是工作地点还不是很确定;三是究竟是考公务员还是去企业,不知道自己到底适合哪一个。”
“秋季招聘马上开始,必须行动起来了。”一脸痛苦的小张直言自己在找工作上还没有做好准备,总是在纠结应该如何选择,一直停留在想的阶段,该付诸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