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广角】人在燕郊 心在北京

乘客在北京大北窑南等待乘坐开往燕郊的814路公交车,部分着急的乘客跨越栏杆上车。
泽婕/CFP
编 者 按
属于海河水系的潮白河,被认为是哺育了京畿大地的母亲河,它是北京、天津两座城市的重要供水来源,密云水库的水,就来自这条河。一条行政区划界,将潮白河两岸变成了不一样的世界。事实上,在60年前,通州与燕郊曾同属河北省,而后北京城市区域开始扩大,河北多县被陆续划入北京,形成了今天的行政区划分界。
在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到一定时期后,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城市的集合区域,就变成了城市带。巴黎都会圈地跨8个省,纽约都会圈覆盖4个州26个郡,日本则形成了3500万人口的首都圈。
城市带的完善,绝不仅仅是道路连接,高楼接踵那样简单,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要在经济上紧密联系、产业布局上进行分工与合作,并且在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互影响。
从卫星地图上能够看到,京津冀之间,已经形成了都会圈的雏形。多年以前,这个雏形起始于北漂们在一个名叫燕郊的小镇的“无心插柳”,但它的终点,绝不会止步于钢筋水泥的一体化。
早上7点,河北省廊坊市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814路公交车始发站,36岁的李颖像往常一样,站在十几米长的候车队伍中。公交进站刚停稳,拥挤人群便一拥而上,本就不整齐的队伍一下子就乱成一锅粥。个头不高的李颖被身后几个大个硬推上了车。“不要挤,一个一个上。”售票员大姐用标准的京腔扯着嗓门喊。
“每天早上,81X公交车的始发站都是这样热闹。”上了车的李颖笑着说,“就像最近网上疯传的《燕郊挂门女神之歌》里唱的,‘那一天的挂门的我心中太多愁,不知道谁是谁非挂门错与对,只想上车与你按时赴京一回’。”
“ 北京梦 ” 里的 “ 双城记 ”
李颖2003年来京,在中科院读完在职研究生后,进入北京某出版社做编辑。起初,她和老公租住在通州区一个不足5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2012年,她怀孕了,为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李颖决定同老公告别租房生活。
“我当时四处打听,得知燕郊房价是7000元一平方米,而通州已经接近20000元一平方米,差距太明显了。”虽然李颖的老公拥有北京户口,但考虑到自己才工作没几年,积蓄还不够,“在燕郊买房是我们唯一能做的选择。”
自此,李颖和她老公过上了双城生活,睡在燕郊,工作在北京。据统计,燕郊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0万。像李颖这样过着双城生活的大约有30万人。
公交车是李颖们主要的通勤工具。尽管有“9”字头的公交车每天往返于燕郊和北京之间。每天在双城之间“摆渡”的主力军还是811路到819路9条公交车。李颖们习惯地把往返于燕郊和北京的公交车称为“81X”。
在李颖乘坐的814路公交车上,几乎所有乘客都表达了对长途乘车上班的无奈。“在燕郊乘车,拼的就是体力。”李颖苦笑着说,“大家对81X公交是又爱又恨。没有每隔几分钟就发一班的公交,对我们来说简直不敢想象。”
今年6月,获第十二届北京国际大学生影像展年度最佳作品奖的影片《不是北京的北京》,记录的正是李颖们的生活。对于北漂来说,心里大多怀揣着“北京梦”。“如果不是偶尔收到‘河北欢迎你’的短信,真不感觉自己住在河北。感觉燕郊就是北京的一部分。”李颖的这番话得到了车内不少人的认可。
大约1个小时左右,李颖顺利到达了终点站大北窑南。“还好今天没堵车,要是堵车可不是这个点到。”李颖在告别时说,“与其说这辆公交车里承载了我们的‘北京梦’,不如说承载的是现实。每个在北京工作,却选择在燕郊买房的人都有他的无奈。”
燕郊从地理位置上看,虽隶属于河北省,但跟北京通州区仅隔一条潮白河,距离天安门广场直线距离只有30多公里,这个距离甚至短于昌平、顺义等北京市辖区,拥有明显的地理位置的优势。不过,燕郊人口的聚集也就是近10年的事情。“10年前,燕郊很多地方都还是平房呢,也没有这么多人。”燕郊土生土长的三轮车夫刘大伟告诉记者,“感觉是从奥运会之后,燕郊人突然多了起来。”
“在2008年之前,燕郊的房市就火过一阵,但买房者多为的是投资。”一位长期关注燕郊房市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北京向东发展的规划出台后,再加上限购,将不少北漂族逼到了燕郊。“一来这里房价较北京便宜,二来购房不受限制。燕郊自然成了刚需首选。”
据悉,2004年,北京确立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多层次空间新发展模式,新城市规划的出台,使北京的经济带向东偏移,促进了以燕郊为代表的京东楼市发展。2009年,北京又提出将全面启动“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的规划和建设。在北京向东发展的政策下,紧邻通州的燕郊被看好,其房地产市场也开始新一轮升级热潮。
记者坐着刘大伟的车在燕郊转了一圈。刘大伟口中“巴掌大”的燕郊随处可见密集的住宅小区,一些楼盘仍在建,街上散发售楼传单的人看起来比北京多。马路上行驶的车辆大多是京牌,只有零星几辆车是河北车牌。
“买房送户口,首付三成,70年大产权。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圆您北京梦,地铁梦。”类似这样的售楼广告吸引了李颖们来到燕郊置业,仍在吸引着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据统计,燕郊楼市从2012年的均价6000元/平方米涨到了2013年的1.1万元/平方米,涨幅属全国领先。中原地产研究部统计数据显示,燕郊目前在售的住宅类项目合计有22个,其中均价在1万元/平方米以上的有12个,平均售价为1.12万元/平方米。
小镇之 “ 荒 ” 的背后原因
李颖们的蜂拥而至,让燕郊一时间显得有些招架不住。毕竟,50万人口在不少地方是一个县的总人口,而燕郊只是一个小镇。疯狂的房地产开发给李颖们提供了住所,交通、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却渐渐暴露出来。
在没到燕郊买房之前,大学毕业就留京的陈思没想到,有一天,她会从北京的西边挪到比通州还要更东的燕郊。而让她更没想到的是,这个略显拥挤的小镇会给她带来很多想不到的困扰。
26岁的陈思原本和老公租住在北京公主坟附近,因公司就在西城,上班特别方便。后来,眼见着房租飞快地往上涨,陈思和老公决定,咬牙在燕郊买房。
“昨晚又停水了。”由于此前聊过QQ,一见到记者,她就开始吐槽起来。“隔几天就停一次,而且天气越热,停的次数也越频繁。”她抱怨说,“有时洗头洗到一半时突然没水,特别心烦。”一次次没有预兆的停水让她觉得这比每天上班挤公交更无法忍受。
据悉,近年来,随着燕郊高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人口总量骤增,用水需求不断攀升。燕郊目前的高峰用水量已突破9.5万吨/日,瞬时流量已达5500吨/小时,市政供水已无法满足城市的发展,“水荒”成了燕郊人的难题。
“这应该是燕郊各小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感觉大家都好像习以为常,谁也不知该怎么解决。我还找物业问过,他们不是推脱就是不搭理。”陈思告诉记者,对此,她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在燕郊网城、燕郊城论坛等网站上,许多和陈思一样的燕郊住户每天都在吐槽“糟糕”的配套设施:经常性的“水荒”、时不时地停电、道路拥堵、让人怨声载道的供暖、看病报销难、上学难……
尽管多路公交都可以通往北京,但是狭窄的道路还是让拥堵成了燕郊居民的头疼事。除了102国道外,燕郊的大部分道路都是双车道,一遇到上下班高峰,拥堵成了平常事。“下班堵堵就算了,上班堵起来就让人心烦了。”陈思告诉记者,“堵半个小时以上是常有的事。”
陈思的孩子现在已经1岁了,当初生娃的时候,陈思还曾为在哪生孩子这个问题感到纠结。“在燕郊生,离家近,但医院水平参差不齐,便宜的怕技术不行,环境好的价格又太高,还是北京的医疗条件更信得过。”最终,陈思和老公决定在解放军总医院建档。
现在,陈思还是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我有朋友是在燕郊生的,医院的条件不太好,如果是北京的医保,报销也特别麻烦,不仅要准备好多个证件,还必须去三河医保中心开具医保定点医院证明,一系列证件、证明备齐了才能回北京报销。”
如今,虽然孩子还小,陈思却早已担心孩子的上学问题了。尽管燕郊拥有8所大专院校、18所中小学、多所幼儿园,师资力量雄厚,基础教育水平和高考升学率均位居河北前列。但据媒体报道,随着人口的聚集,孩子上学的难题凸显了出来,因为很多住户的孩子到了入学年龄。一些小学1个班级,少的有70多个孩子,多的有90个孩子,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坐在刘大伟的车上,在燕郊转一圈发现,尽管大型超市沃尔玛、乐天玛特目前已纷纷入驻,但作为大量人口的生活聚集地,燕郊的商业服务配套还远远不够。
如何唤醒 “ 睡城 ”
32岁的董焘对燕郊有独到的见解,“燕郊的问题只有身在燕郊的人才能体会深刻。”北航毕业的他在国贸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2010年在燕郊买房。“我看2010年的燕郊,就好像看到2002年的北京。我2002年上学时,知春路都是施工的大坑,北航西门外是玉米地。北四环上都是运沙土的大车,和2010年的燕郊一模一样。”直到近两年,燕郊逐渐发展起来。董焘才在2012年搬来居住。
董焘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建了一个“燕郊新移民”的网站,还设置了一个“燕郊新移民”公共账号。“做‘燕郊新移民’这个网站有三个目的。一是讲述燕郊故事,把燕郊讲述给外面的人听。我们希望燕郊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而不是北京的‘附属品’。二是记录城市成长,我们把燕郊崛起的过程记录下来,留给自己是回忆,留给别人说不定算资料。三是让不同人群融合发展,我想要促进新移民与本地生活的融合。北漂孤独地来这里,没有朋友,若不能融入本地生活,不要说‘睡城’的帽子摘不下来,整个城市都会处于一种缺乏粘合剂的状态。”
尽管董焘和其他住在燕郊的人同样做着“北京梦”,但是现实却是,燕郊与北京的一体化进程,除了房价接轨以外,其它都进展缓慢。董焘认为,燕郊应有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实际上,燕郊的快速发展与原先的规划并不吻合,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推动这种发展既不是河北的政策倾斜也非北京的有意为之。原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认为,燕郊的卧城性质是一个阶段性产物,也是当前北京周边卫星城在发展初期的必然现象,一个卫星城首先要形成一定规模的人口集聚,在此基础上才有产业和城市功能的完善。
在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看来,“燕郊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亟须补充的是高端人才。”张可云认为,高端人才的进驻和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也能成为吸引更多人留在燕郊就业的有力砝码。
自从建了燕郊新移民的网站,董焘接触到的燕郊信息多了很多,也算是个燕郊通了。在接受采访时,他就指出,“尽管不少人心在北京。但燕郊有了产业,就一定会有人愿意就地就业。无论对于北京还是燕郊,大家都是外地人,只想更好地生活,北京太远了,一天几个小时在路上,生活质量下降很多。”
董焘认为,“如果燕郊能升格,拥有更多的权限来适应现在的变化,并进行新的尝试,也许‘燕郊经验’可为京津冀一体化提供独特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不少售楼员极力宣传的在售小区并非位于燕郊,而是位于燕郊南面的大厂县,数年之后,那里也将“燕郊”化。“国贸正东30公里处,与通州仅一河之隔”。未来,潮白河东岸将是怎样的场景,无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