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冠王”王刚身怀小孔铰削技术绝活 ——
【大国技工】0.002毫米的精度极限是怎么做到的?
8月11日早7点,距上班时间还有1小时,在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数控加工厂的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内,王刚正在铣床台上加工着零件。在轰鸣的机械声中,瘦高的他腰弯成了一张弓,双手紧握操作杆,眼睛紧盯着铣刀。
35岁的王刚,是中航工业沈飞数控加工厂的一名铣工,集团首席技能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还是第四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和第四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铣工“双冠王”。他加工的零件堪称完美,铣床铣削加工的最高精度为0.01毫米,王刚能够达到0.005毫米,他的小孔铰削技术更是绝活,能够达到0.002毫米的精度极限。
午休到了,王刚到食堂扒了几口饭,很快又返回到车间。快步走到理论学习室,几个班组成员正等着他的培训。王刚拿着上课用的模具,又比划着讲了起来。15点40分,王刚接到了他通过辽宁省技师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选拔赛的通知。
达到精度极限
王刚的家就在沈飞厂房附近,从小看着天空中试飞的飞机,总是充满了好奇。1999年从沈飞职业技术学院到沈飞公司实习,看到老师傅手摇摇杆,几下子就铣出造型各异的零件,书本上抽象的东西鲜活了,一下子吸引了他,他经常求着老师傅交给他简单的活儿做。8月,他以优异的实习成绩来到沈飞公司工作。
王刚加工的飞机零件对精度要求非常高,每个零件之间都要很好地咬合,一些零件甚至超过0.01毫米的误差就要报废。一般铣床铣削加工的最高精度为0.01毫米左右,而王刚能够达到0.005毫米,他的铰削、镗削加工甚至能够达到0.002毫米的精度极限。为了这一极限,他一天工作15个小时,连续3年没休一天。工友们常说,只要上班,就能看见王刚站在铣床台上,一站就是一天。
俗话说,“钳工怕钻眼,铣工怕铣扁”。一直以来,易变形的薄壁零件铣削加工一直是该领域的最大难点。尤其在航空领域,零件越来越薄,大型薄壁件铣削加工更加成为一种挑战。王刚为此买了2万多元的书籍资料,利用休息时间研究资料,一有时间就上铣床台试验,各种切削、镗削、绞削方式,装夹方式和走刃路线,他都试了个遍。最终解决了铣削加工中零件刚性差、变形量大,加工尺寸精度和质量难以保证的技术难题。2014年6月,公司工会组织的技能展示周上,他的铣床刨削、三向联动加工斜面、超薄零件加工等工艺让在场的70多位工友叫绝。
从2000年开始,他开始承接“首件加工”的活儿。就是每来一批新活儿,第一件由王刚干,给工友“打样”。没有前人的经验,全靠他自己的摸索,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难题,他一连一周吃住在厂里,面包、香肠、泡面,饿了就垫一口,困了就躺在4楼的休息室睡一会儿。他常说:“铣削加工没有捷径,只能反复大量试验”。凭着这股肯钻研、吃苦的劲儿,15年来,他没出过一件废品。
没有对手,自己和自己赛
王刚练出了一手小孔铰削技术的绝活儿。2008年10月全国振兴杯青工技能赛开赛,高手对决,考题难度大,要求小孔铰削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008毫米。赛前一个月,他和其他选手封闭集训一个月,为了研究出加工技术,他买了40多把不同品牌、规格的铣刀进行试验。8月份的沈阳酷热难耐,训练厂房没有窗户,豆大的汗珠滴在铣床上,全身都湿透了。早起背书,晚上蚊虫叮咬,一个月下来痩了10斤,王刚硬是找到了100%成功的加工技术,赛后评委们对他铣出的小孔称赞为“完美”。
“铣削加工生产不仅重质量,还重效率,王刚在比赛中还总结出一套如何提高效率的好经验。”铣工吴学文说。2008年全国大赛中,在5个多小时的比赛时间里,他提前半个小时就完成了作品,这得益于他平时下足了功夫。铣削生产工艺标准化,而铣工操作的方法却不一样,同样铣零件,绞削或者镗削都能成型,然而,花费的时间不同。王刚通过反复的比较,总结出耗时最短的加工技术。材料如何装夹、刀刃怎样行走,好技术写进工艺,并在工友中推广。
因为总是得第一,王刚没有了“对手”。他开始自己和自己比赛,掐时间,计算每次生产同样零件的工时,与工友讨论,不断改进。作为手工铣削的高级技师,王刚为了赶上铣削技术由手工向数控发展的趋势,他还自学了数控铣工的教程,成为数控铣高级工。工作至今,他实现了600余项工艺改进和革新项目。
回馈公司 传艺工友
有了一身好手艺,王刚不忘回馈公司,不忘传给工友们。2011年10月,王刚劳模创新工作室挂牌,成为集团首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公司为他配备了两台昂贵的高精设备——数控镗铣床,总面积120平方米的实践操作室内,有钳工案台、3吨吊车、大量专业工具以及技术资料。工作室主要集中解决公司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和有计划地培训铣工技术人才。
工作室成立至今解决了生产难题、技术革新和生产攻坚共计300余项,实施工艺改进60余项。公司生产中,一个长约5米的巨型零件的加工遇到难题。经过研究,王刚和工友们找出了一套多人配合组合干法。经过36个小时的铣削,最终完成了加工。
工作室成立后,很多优秀的技能人才主动加入,找王刚学习铣削工艺。为了不耽误生产,王刚只能抽出午休和下班后的时间,在理论学习室开展专题培训、技术讨论和赛前训练。全国技术能手、省技术能手、市技术大王……3年来,工作室成员在各级别技能大赛中累计获得奖项40余个。
工作室在技术创新和研发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产品生产效率。据统计,工作室累计减少产品加工工时两万余小时,避免废品损失20余万元,节约产品材料成本100余万元,自制工装、辅助夹具、工具180余件(套),累计创造产值700余万元。
人生心语:
现在使用的飞机零件是3毫米,要求我能铣削加工到2毫米,而我现在研究出能加工1毫米的铣削工艺。只有这样,才能始终走在领域的前端,不被技术的发展所淹没。——王刚
同事感言:
他是铣削加工领域的传奇人物,他加工的零件堪称完美。
他也是良师益友,研究出什么好点子、好方法,他都无私告诉工友。王刚对高精度的追求,对铣削加工领域内技术发展的敏锐嗅觉,让他总是在研究“未来的技术”,让铣削加工技术走向更精、更快,为我国的航空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