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夕阳归处
——一个“老年文化大本营”守望者的故事

书法绘画 李法明
从银锭桥出发,沿着后海北沿行走约700米,在后海与滨海胡同的交叉口,可以看到一家并不显眼的茶馆——康龄轩茶馆。敲门,掀开帘子,入室,茶馆的女主人李芹笑脸相迎。
古朴的屏风、雅致的字画、木质的桌椅、小巧的茶壶……每个角落都尽显茶馆之静雅、温馨。李芹说:“康龄轩寓意健康老人之家,当初布置房间的时候,我就是想让它尽可能像个‘家’,以便让老年人在这里获得快乐和温暖。”
这个“家”是不少老人的活动场所,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老人们在此品茶,下棋,画画,听评书……乘兴而来,兴尽而归。如今,许多外地以及国外的老人也专门赶来,感受这里的氛围。
这一切,是康龄轩女主人李芹14年执着的坚持。
从“健康”茶馆到文化大本营
李芹是上海人,1996年,她带着从海南赚的第一桶金来到北京,开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活……她先在一家杂志社上班,1999年重阳节那天,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她开始了一个注定要“赔本的买卖”——投身老年人事业。
1999年,李芹创办了中老年健康课堂。“当初我就想举办一系列讲座,请专家给老年人讲解健康养生知识。”李芹告诉记者,“起初,我们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每次都会为场地发愁,天天打游击。”
为了给讲座提供一个固定场所,2002年12月,李芹说服了朋友投资合作开办了康龄轩茶馆,希望靠自己的市场运营维持“课堂”的发展,既开店经营,又当老年人活动站。当时,李芹定了2元一天的茶位服务老人。但由于入不敷出,合伙人不久退股撤资。
但此时老人已经习惯了“课堂”和茶馆的存在。李芹说:“2003年非典过去之后,憋在家里好久的老年人天天打电话问现在组织什么活动,安排什么课,那段时间,我们不停地接电话,因为那边的声音一直在说,直到我们口里唾沫干了,耳朵木了。”虽然忙得饭都来不及吃,但李芹内心还是感觉很开心,“课堂长大了,大家都能想到我们了。”
但由于茶馆根本不盈利,房租成了李芹最头疼的事情。因为房租问题,茶馆多次搬家,她发牢骚道,“一路走来辛苦不说,搭了热心人的情,欠了好心人的钱,与谁合作谁和你一起填窟窿,累了一茬又一茬的员工和你奉献,没钱了,活动还怎么办,运营的开销找谁要?”
后来,老人们得知了情况,也用实际行动支持李芹的“事业”。2008年,45个老人凑了12.8万元帮助李芹分担房租压力。
2012年,由于李芹交不起每年数十万的高额房租,康龄轩茶馆一度面临关门的危险,但一位老人的儿子张先生听说这个情况,主动将自己在后海的餐馆无偿捐献出来,改造成了现在占地100多平方米的茶馆。
如今,小茶馆成了不少老年人的“大本营”,评书、老人相亲、文艺晚会、书法比赛等活动竞相上演。而在茶馆之外,李芹还会定期组织老人们参与各种形式的文艺表演:京剧社、合唱队、民族舞队、摄影组……让老年人尽情展示自己的魅力和风采。
“我们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
第二次去康龄轩茶馆采访,记者并没有提前联系。听见有人进屋,李芹没抬头,只是亲切地招呼了一声:“谁回来啦?”直到发现并不是“家人”而是记者时,她才匆匆起身迎上前来说,“我以为是老人来了呢。”
记者坐下不久,就有两位老人自己开门进屋,收拾桌子,清理地面,忙得不亦乐乎。李芹说,有10多个老人都有茶馆的钥匙,他们住在附近,没事就会过来扫扫地、烧烧水,招呼一下新来的老人,“你若不让他们做事,他们还会生气!”
常客潘姐告诉记者,“我们没事就喜欢来这里坐坐,很多老人都把李芹当自己的女儿。”潘姐原是劲松北社区居委会文体主任,因为被李芹的事业吸引,经常参加她们的活动。她讲的两个故事令记者印象深刻。
2007年,郭松安老人在爬山的时候不幸滑落山崖,在山里困了一宿,当救援队将他救出来后,他告诉李芹,“被困时,我就想两个人,一个是我母亲,一个是李芹。”
还有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患老年病,失忆,连自己的闺女都不认得,但见到了李芹就特别高兴,叫她‘健康’。
“这位老太太经常参加中老年健康课堂的活动,所以才叫我健康。”李芹听到潘姐说这件事时对记者说。
“她胆子很大,你想想,做老年人服务风险很大的,万一老人有个闪失,谁负得起责任啊。但李芹很厉害,老人都愿意围在她身边,每天都乐呵呵的。”潘姐对李芹投身老年人事业的勇气非常佩服。
今年62岁的张阿姨对记者说,“我们都喜欢李芹组织的文艺演出,因为她让我们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
李芹则说,“老年人不喜欢寂寞,越到老年越像个小孩一样,喜欢表现自己,希望被人欣赏,我就是想通过组织文艺晚会、聚会,让他们能够在晚年有尊严的活着。其实,能够成为他们的知音,我也很快乐。”
“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李芹说,自己用14年的时间读懂了老人,了解了老人,融入到老人当中,成了他们的贴心女儿,也从老人身上收获了许多感动。
2005年的大年初一,早晨7点就有人小心地敲响了茶馆的门,还在睡梦中的李芹从心里很不情愿这个不速之客的到来。“起身开了门,我却被眼前的情景惊住了:一位瘦弱矮小的老人正在打开自己的三轮车准备动身,我的脚边放着一筐新鲜的水果。”李芹说,“她是梁立春。”
老人对她说,“姑娘吵你的觉了,你为我们辛苦了一年这点心意你收下,再回去继续睡吧。”看着老人离去的身影,捧着手中沉甸甸的水果,李芹再也睡不着了。
而有一次李芹被感动得哭了。2008年一次报告会上,正逢杨美芬老人生日,活动中李芹组织大家给她唱生日歌,“课堂”为她准备了生日礼物,并请她到台上领取礼品。在大家的祝福中她感动地流下了热泪,激动地说:“我这一辈子从没过过生日。”
2013年李芹生日的那天,她在QQ空间发表状态说,“14年了,什么也没挣,就挣了一脸褶子。回头去看30岁时的照片,好甜蜜,原来自己会有那样的模样,但岁月让我不敢再看自己。”
14年来,李芹也失去了很多。2008年,她在博客中写到自己的丈夫:“同样的八年,在我的事业里赢得了老年人信赖和支持。竟然忽略了他的感受和我们情感温度,在他要突然远去的时候,才知道好不适应,才知道我就是这样忙忙碌碌中把一个对我和孩子那么好的人给丢了。”但当记者提及此事时,她则说,“这些年,有时忙得觉都睡不好,但这也说明老人需要我,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我绝不允许老年保健品在我这推销!”李芹的多年搭档张楠告诉记者,“李姐这些年真不缺少发财的机会,多少推销老年保健品的人找到她,都被拒绝了。”如今,李芹的生活总算安稳了下来,但她的梦想远不止于此。
李芹说,她想办个“老年社会”,希望在全国各地都有一个类似于“康龄轩”的地方,可以给老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让他们像亲人似的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下棋、听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