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4年01月04日 星期六

浙江一男子得了白血病,8岁儿子为救爸爸,成为全省年纪最小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用我的血,多少都行!”

本报记者 邹倜然
《工人日报》(2014年01月04日 02版)

小峰是目前为止,浙江省年纪最小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本报记者 邹倜然 通讯员 于伟 摄

2013年12月30日上午,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一间普通病房,窗外的太阳把房间晒得暖烘烘的。8岁的小峰头朝过道躺着,眼睛一直盯着手中的游戏机。从早上8点开始,两根粗粗的针头从他颈部和大腿根分别刺入身体,连接到一台大大的采集干细胞的仪器上。

小峰是目前为止,浙江省年纪最小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年仅8岁的他,面对身患白血病急需做骨髓移植的父亲,没有丝毫犹豫地说:“拿去啊,抽吧,抽多少都行!”

这两天,小峰要接受连续两天造血干细胞采集,也就是俗称的捐骨髓。而他身体里的355毫升,相当于一个可乐瓶大小的干细胞悬液、将全部输入到身患白血病的爸爸体内。

4个月前,在台州某工厂上班的周先生,莫名感觉经常特别疲乏,而且身上哪里撞一下,一块块乌青个把月也不见消失。他随即去了当地医院,谁知竟被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所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就是骨髓细胞出现异常。具体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等症状。曾有文献报告统计,这种疾病,20%的患者能存活超过2年,救命的办法,是做骨髓移植。

突如其来的噩耗,让周先生一家陷入了巨大的悲恸中。怀揣着一丝希望,周先生一边开始接受住院治疗,一边在中华骨髓库寻找合适的造血干细胞配型,争取最短时间内做移植。但骨髓移植谈何容易,遍寻中华骨髓库,初配成功的只有2位志愿者。马上联系后一位明确表示不愿意捐献,另一位电话完全联系不上。

中华骨髓库希望落空,只能从家人身上寻找。但周先生的父母年事已高,不适合捐献,姐姐和妹妹配型,可惜天不遂人愿,都没配上。只有8岁的儿子,成了最后的希望。

一开始,周先生斩钉截铁地回绝了。他说,就是放弃治疗,也不能让儿子冒险。

最后,是血液科主任周郁鸿教授说服了他。他告诉周先生,虽然8岁的孩子还属于儿童,但是小峰体重有45公斤左右,跟成年女性体重差不多,造血功能正常,是可以捐献的。

“在非血缘捐献中,我们不提倡儿童捐献,一般都要求供者是成人。可是,现实情况是儿子几乎是救爸爸的唯一希望了。”周郁鸿说。

正在纠结时,小峰一把拿过妈妈手上的报告单。他看着报告单,好奇地抬起头看着焦女士:“妈妈,什么是‘供者’、‘捐献者’?”

硬着头皮,焦女士把实情和盘托出:“宝贝,现在如果需要你的血去救爸爸,你愿意吗?”小峰丝毫没犹豫:“抽吧,抽多少都行!”

(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