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愚公”
——郑州客运段列车员张遂林诚心服务乘客记事
“这世上,原来真的有愚公。只是,愚公不在山里,在车上;移的不是山,而是人心深处的某种‘东东’……”在新浪微博上,网友“絮絮之尘”留下了这些文字。
“白发苍苍的,还干得这么猛。一天下来,这车厢少说走了上百趟吧?送开水、收垃圾、整行李……忙个没完,甚至还帮年轻人泡面,难以置信!”“絮絮之尘”惊叹。
另一位网友则感慨:“看惯了高铁动车上养眼的美女乘务员,再看看这位愚公,似乎有点时空错乱。这年头,居然还有这种老黄牛!”
这些网友口中的愚公、老黄牛,就是郑州客运段年近六旬的列车员张遂林。私下里,同事给他起了个绰号——“张疯子”,因为他“干疯了”。
张遂林所在的成都车队副队长胡盈盈告诉记者,网友说的情况基本准确,除了1个数据——一天下来,老张在车厢里走了可不止“上百趟”,“我观察过,他一个班能来回走200多趟,在25米长的车厢里走了近6公里。这不是特例,是常态。”
“干列车员,是个良心活”
轻轻的,列车又一次启动。
张遂林走到自己习惯的位置——车厢第三格,稳稳地站定,开始自我介绍:“旅客们你们好,我是……”嗓音洪亮,但口音浓重。所以,他总不忘加上一句:“我不会说普通话,请大家谅解。”
随后,张遂林便像加满油的机器高速运转起来:整理行李架上的行李,规范衣帽钩挂的物件,给旅客端茶倒水泡方便面,清理地上的垃圾……
每个环节,都做得一丝不苟。
更让旅客稀奇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列车员,不是“走完流程”便了事,而是循环往复,几乎一刻不停地忙活。
“老同志,你怎么闲不下来?”几乎每趟车上,都会有旅客劝他休息一会,“别累坏了”。
车厢上有专门供列车员休息的乘务室。但在8小时的当班时间,张遂林几乎从没进乘务室坐过。
乘运服务有规章,“闲不住”可不是规章里的。张遂林有他的解释:“干列车员,是个良心活。”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得多想想旅客的难处。”张遂林对自己的要求是:“有人喝水就供水,地上脏了就扫地,调整行李不能停,车门一定多检查。”
听起来很简单,实则不然。
按规定,列车员只需给重点旅客送水,但张遂林却坚持拎着水壶走到每位旅客面前给他们倒水。一趟、两趟、三趟……即便超员,依然如此。
有旅客想泡方便面,张遂林会快步过去帮忙。年轻旅客不忍心,可他执意做:“我多走一步,旅客就少走一步。”
旅客中也有人嘀咕:“这老头在作秀吧?”但更多的旅客被他感动了。来自河北邢台的李棉英,坐过一回张遂林的车,从此逢年过节都不忘电话问候他。“这世上,真的有雷锋。”李棉英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我是一名教师,以前常抱怨自己的工作辛苦,可自从坐了张师傅的车,就再没这种想法了。”
“为什么有人叫他‘张疯子’?就因为他不仅把岗位职责要求的干到位,还常常把工作内容放大,给自己加码。”列车长贾惠斌说。
曾经,车队领导将张遂林调到旅客较少的车厢,毕竟年龄大了。然而,干了两趟,他又强烈要求回到旅客多的车厢。“人少了,干得没劲。”他说。
“ 做事儿要对得起良心 ”
“为什么要干得这么累?”无数人问过张遂林,包括同事、旅客和家人。“我真的不累啊。”他的回答总是如此简单。
面对记者,张遂林依然如此。逼问得急了,他终于加上一句:“盼了30年才当上列车员,我得把活干好,要对得起良心。”
虽然在列车上忙碌了32个年头,但张遂林的大部分时间是当炊事员,直到2009年才转岗为列车员。
1981年8月1日,是张遂林永生难忘的日子。那一天,他背着一条破被子从荥阳农村来到郑州,接父亲班进入铁路工作。
实习时,张遂林的岗位是列车员。车窗外,壮美的山川河流急掠而过;车厢内,南来北往的旅客更是“风景”。他憧憬着未来:“能当列车员,多好!”
遗憾的是,实习结束,分配给张遂林的岗位却是炊事员。
张遂林没有怨言,他埋头苦练“技术”。筷子粗的萝卜条,他能切成40根萝卜丝。
这一干,便是20多年。
直到2009年11月,张遂林才以列车员的身份踏上了郑州开往哈尔滨的K926次列车。
此时距离张遂林的“列车员梦”已过去整整28年。
这么大年纪了,能适应新岗位吗?张遂林为自己鼓劲:“我一定能干好!”
张遂林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自我介绍。年纪大了,记忆力衰退,总共不到150字,他前后背了1年多。“一开始总是忘这忘那,只好写到纸上,一遍遍地背。”
但不论记忆力如何衰退,他始终记得父亲交班时的嘱咐:“做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怎样才算“对得起良心”?张遂林的答案很简单——干活。
转岗4年来,张遂林跑过哈尔滨线、成都线,还跑过开往新疆的棉农专列。不论是在哪条线上,他那种“闲不下来”的干活方式从未改变。
每次来到张遂林的车厢,胡盈盈都免不了“数落”他:“你得注意自己的身体!累垮了怎么办?”她给他发过多条短信,劝他注意身体。最长的一条,接近300字:“适度工作,保重身体,多陪伴家人才是最重要的。请记住,你在家里是无人可以取代的……”
然而,张遂林依然如故。
25米车厢里的“愚公”
在同事眼中,张遂林是一个玩命干活的人,更是一个善良的人。
每次出乘,张遂林都随身带着一个小药箱,里头是自费购买的感冒药、晕车药等。并非自用,而是给旅客准备的。
一次,张遂林发现车上一个女孩两眼含泪,过去一问,得知女孩被人骗得身无分文,正为下车后无钱回家发愁。张遂林打电话向女孩的父母确认情况后,掏出200元给了女孩当盘缠。
因为善良,张遂林有时候甚至没能按“规矩”办事。
2011年春运,K926次列车严重超员,车厢里上来两位80多岁的老大娘。张遂林挨个动员乘客让座,费半天劲只“劝”来一个座。怎么办?他略一犹豫,便将大娘领进了乘务室。但按规定,乘务室不允许乘客进入。
果然,车队领导发现后,严肃批评了他。但张遂林并不后悔。“这么大年纪了,咋忍心让老人一直站下去。”他轻声说。
“不论是他的‘闲不住’,还是他的善良,都有一个共同点——执拗。”张遂林在哈尔滨车队时的列车长孙亮告诉记者,正是这种执拗让他想到了愚公。“认准的事谁说都不听,像极了不断挖山的愚公。”
在胡盈盈、贾惠斌、孙亮等同事看来,张遂林这位“车厢愚公”的可贵之处,首先是“主动挖山”的精神。“大多数人都是满足于干分内的事,可他不但能把分内的事做到位,还不断加码。”贾惠斌说。
同时,张遂林更有“不断挖山”的精神。胡盈盈说,“想做一名列车员,简单;但想做一名好的列车员,很难。这工作要靠足够的责任心和韧性去支撑,我从没见过像张遂林这样长时间满负荷专注工作的人。”
与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矢志移山相似,张遂林的精神特质也在悄然传承。
张遂林的儿子张海涛,是郑铁局郑州北车辆段检车员。去年3月15日4时50分,值了一夜班的张海涛仍保持高度警惕。他在技检一辆货物列车时发现车轮踏面有擦伤,便蹲下身来,眼跟锤尖走、锤随灯敲移,在车轮轮辋上发现了小裂纹,随即又在侧架后方的踏面发现一条更长的裂纹……一场列车脱轨事故被防止了。
“责任牢记入心,工作无愧于心,结果处处放心。”张海涛说,父亲的言传身教,对他的人生影响深远。
客运段领导坦言,对张遂林他们颇为矛盾:既不希望他干得太累,又期待他的精神特质能够传播开来、传承下去。
在张遂林近乎家徒四壁的家中,留着一摞旅客留言本,有一尺来高。里边,是旅客对他的赞美。他想把这些留言保存起来,一部分留给儿子,一部分退休后送给客运段。
“只是想给自己留下些回忆。”张遂林说,“哪谈得上什么‘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