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3年12月07日 星期六

走出院墙进山林

——黑龙江工会干部学院“智力帮扶”助林场职工脱贫记

本报通讯员 马千里 本报记者 张世光
《工人日报》(2013年12月07日 01版)

这段时间,黑龙江省森工总局通北林业局工会主席侯立军正在“山上”(指传统林业生产木材砍伐区)进行走访,而与通北林业局相距不到60公里的绥棱林业局工会主席刘翔明也在“山下”(指传统林业生产中的木材加工管理区)调研。虽然地点不同,但两位工会主席的工作内容是相同的——为明年的困难职工培训进行摸底,看看大家需要补充哪方面的知识。

2010年以来,在黑龙江省总工会具体指导下,黑龙江省工会干部学院走出院墙,扎根职工之中。以林业、农业为突破口,深入基层了解困难职工切实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全省部分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

专家先进现场解决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实施,黑龙江森工林区的木材砍伐量锐减,大量林场职工下岗待业。在绥棱林业局,以往木材生产高峰年代,仅贮木场、森林铁路运输处就有职工5000多人。如今,这两个部门只需要不到700人就可以完成所有工作量。

不少职工开始自寻出路,种木耳就是他们的选择。但由于技术不过关,不少种木耳的职工赔了不少钱。刘翔明告诉记者,最惨的一家“种了5万袋扔了4万袋”。

今年开春,学院邀请的专家张丕奇来到了绥棱林业局, 按照学院制定的培训方案要求,这位来自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专家到来后不是先到课堂,而是先到田间地头,现场查看木耳栽培情况并解答大家的问题。经过实地走访专家发现,三个赔钱的林场都出现了木耳培植袋中杂菌没有灭干净的问题。

据了解,学院在开展困难职工培训工作中,积极与地方工会、行业工会建立联系沟通机制,通过它们快速准确地了解培训需求,然后双方共同研究制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效果明显提升。

近三年来,学院的困难职工培训工作,始终坚持与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培训专业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产业结构布局、经济发展的重点、自然资源状态、职工素质现状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专业,让困难职工通过培训可以在新形势下找到自己的就业创业的立足点和切入点。

“培训必须与职工需求紧密相关”

“在我们局,不搞培训就无法使职工的利益最大化;搞培训,就必须与职工的需求紧密相关。”侯立军向记者介绍,通北林业局过去是黑龙江林业系统典型的“老大难”局。上世纪90年代中旬以来,随着可采资源萎缩,该局发展举步维艰。有一年拖欠了职工8个月工资。

1995年,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了通北林业局为“省级以农养林改革实验区”。为了把林场职工“培养” 成农业职工,通北林业局没少费工夫,但效果却总不理想。

“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我们请的老师‘不过硬’,另一方面就是培训和职工的需求联系不够紧密。”侯立军回忆,过去通北林业局也曾想请一些“大牌”专家来给职工授课,但苦于没有门路,总是未能成行。

通过联手合作,学院发挥自身优势,为通北林业局从东北农业大学等单位邀请到了专家学者为职工授课、编写教材。同时,学院还通过“问诊”方式,为林场职工开办了如“农业经济人”等转变思维的培训。这些培训为困难职工的脱贫致富提供了长久保障,越来越多的职工期盼着新一轮培训的到来。

正是通过学院开展的培训,虽然通北林业局今年将在以往大幅度木材减产的基础上全面停止砍伐,但职工月人均收入却从2003年的355元增加到2012年的3254元。与此同时,通北林业局的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61.8%提高到了2012年的72.6%。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