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3年12月02日 星期一

如何在海外争夺国际传播的话语权?中国文化在纪录片上到底应该如何表现?大段的深情告白也许比不上一句:中国人用筷子吃饭

“中国故事”加速纪录片国际化生存

吴晓东
《工人日报》(2013年12月02日 05版)

漫画 赵春青

湘籍画工赵小勇1997年进入“世界绘画工厂”深圳大芬村至今临摹完成10万余幅梵高作品,2008年,经济危机,订单减少。现已经中年的赵小勇开始去江南写生,进行原创,经历着他人生中从临摹到原创,从画工到艺术家的转型。眼下他最兴奋的事就是明年去荷兰看梵高真迹……

寻找中国好故事

和获得四川电视节纪录片最佳提案奖的《中国梵高》一起,进入300多位来自海内外业界极具知名度的纪录片创作者、制作人以及电视台和电视机构负责人视野的,还有另外19个来自海内外的“中国故事”。作为迄今为止国内举办的规模最大的纪录片提案活动,四川电视节首届中国国际纪录片提案大会共收到来自中、英、法等十几个国家的405件纪录片选题,涵盖了社会、自然、历史、科技等领域,内容全部围绕着“中国故事”展开,目的是寻找那些能向世界展示中国古老文明和当下发展的好故事、好创意,为中国和国际的纪录片导演、制作人、投资人搭建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

《喜马拉雅天梯》讲述的是西藏登山学校一群藏族孩子的青春故事;《乡村幼儿园》反映了一所乡村民办幼儿园中充满的困惑与艰辛;《帝国机密》讲述了古代测绘技术是如何帮助建立中华帝国的神奇故事;《一个农民的城市梦》则通过西辛庄村李连成的建市行动,记录中国农村在城市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来表现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艰辛历程和首创精神;《暮色将至》探索了80多年前,中日如何一步步走向战争;《荒漠圣兽》则通过一群或几群野骆驼迁徙生活中的遭遇,展现一个荒漠中生命奇迹。

更引人注目的是,这次提案大会还凭借自己的号召力,聚拢了很多老外为中国纪录片寻找国际化的故事。

来自英国的纪录片提案《中国设计师》以2012年中国设计师王海震获得伦敦时装周“时尚边缘奖”为由头,讲述了中国设计师如何突破中国制造而获得国际时尚界认可的海外奋斗故事;来自巴西的《中国——足球的起源》戏剧性地展示足球这一全世界最受欢迎的运动从诞生,到发展成为今天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的过程;来自澳大利亚的《中国外卖》通过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美食赞美世界上最伟大的移居者;来自澳大利亚的《寻找唐人街》介绍了护佑华人行走世界、随遇而安的传统习俗与价值观;来自保加利亚的《芭蕾比赛》讲述了中国年轻芭蕾舞演员在国际舞台上的精彩表现;来自加拿大的《三只行李箱》则讲述了有着双重文化背景的新星曲婉婷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经历;来自巴西的《阴阳——巴西的华人生活》讲述了巴西华人的喜怒哀乐。

这些来自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故事”展现出一份至于世界背景之下的“中国视角”,并在这种独特的视角之下展现了充满魅力的“中国力量”,引发了与会者和中外决策人的极大兴趣。

探寻国际化表达

“毋庸置疑,中国30多年来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引人注目,世界范围内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影像。但作为认知世界的独特文化实践方式,中国题材纪录片进入国际媒体平台的渠道并不十分畅通。这里的原因很多,有文化、语言差异,有流通、发行问题,也有我们对国际市场需求的忽视。”作为首届中国国际纪录片提案大会召集人,央视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陈晓卿表示,在节目制作开始就具备国际视角,才有可能有国际表达。

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评选办公室主任孙剑英用“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人类情感”概括了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发展之路,而《中国梵高》正具有以上特征。

“《中国梵高》既选取了国际性的题材,又传达了中国在当下转型期的创新之举,选题价值高。”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说,该片是一个关于“复制”与“原创”的故事,讲述了三组不同年龄的画工由临摹向艺术原创的转型之路,成为中国转型期的一个缩影。

2012年,在中国大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发行到东南亚、欧美27个国家和地区,单片首轮海外销售即达到35万美元,创造了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的最好成绩。来自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的海外销售总额中,纪录片的比重达到17%,创历史最佳。但文化的差异、技术标准等差别仍是中西影视文化交流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跨越”人心最重要

国际化题材的寻找和确定,一直是中国纪录片创作中的难点。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在和美国资深纪录片人史蒂夫·伯恩斯交流时曾被告知,中国的国际化确有风险,但一定要以坚持其本土价值和中国市场为前提,只有这样的国际化才有效,否则就丢失了最本质的东西。央视和英国广播公司(环球)联合摄制的《美丽中国》,除了在纪录频道首播外,更是在60多个国家的180个机构进行了播出。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创造了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海外发行的最好成绩。它们的成功印证了史蒂夫的说法,只要明确方向,既满足中国主流价值的要求,又满足海外受众需求的题材是唾手可得的。

“现在世界都想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央视纪录频道国际顾问乔治·克莱尔说,要跨越文化障碍,就要让海外观众了解所表现的内容和中国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而在法国纪录片人伊夫·让诺看来,很多时候,拍摄的故事虽然会跨国界,但不会跨越人心。

由于中国纪录片历史类、文化类题材较多,强调教育意义、节奏缓慢、娱乐性较弱,往往对国际观众造成理解与欣赏障碍。“提案会是纪录频道的一次尝试,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和大家共同推动中国纪录片生产方式和国际接轨,同时也让好的中国故事得到更广泛的国际传播。”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说。

如何在海外争夺国际传播的话语权?中国文化在纪录片上到底应该如何表现?大段的深情告白也许比不上一句:中国人用筷子吃饭。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