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做主人,帮忙不添堵” □“环卫工人辛苦了,请进屋来暖和一下” □“他们25元一次,我们免费”
【新闻广角】暴雪压城,温暖倾城

2013年11月18日,哈尔滨市继续降下暴雪,街路上形成厚厚的积雪,许多街路出现严重的拥堵,一些市民在推车,暴雪给行人也带来了许多不便。成蔷/东方IC
编 者 按
暴雪已过,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感动。
面对五十年不遇的突降大雪,哈尔滨全城“从容过关”。其中,既有城市应急机制发挥的作用,也有全市群众自发抗雪的功劳。
在暴雪来临之前,清雪准备就已经做好,道路被分级处理,重点确保跨江大桥和市内环线的运转,停课的短信提前12小时就已经发到了中小学学生家长的手机上。
政府及时应急,市民服从指挥,全民帮助他人,汇成了动人心魄的正能量。
期待这骤然凝聚的温暖和力量,能够在冰雪过后,依然长久留存,成为这座北国城市的常态。
如此,则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以雪为令,雪停即扫”。
在1978年出生的哈尔滨市民张宇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这是她印象中最深刻的八个字。
每当下雪之后,她都要带着铁锹去学校参加集体扫雪,不仅是张宇本人,就连她在工厂上班的父亲每次下雪后也都要到大街上去清扫责任区内积雪。
这是许多老哈尔滨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居民的集体回忆。
近年来,哈尔滨市的清雪工作逐渐专业化,主要依靠环卫系统,采取人工与机械相结合的方式,让扫雪更加专业化。哈尔滨拥有各类清冰雪机械940余台,40台大型滚刷机可同时运行,清雪装备乃全国最优。
此后,扫雪已经从“全民活动”变成“专业工作”。不过,当暴雪超过环卫系统专业力量所能承载的极限时,全民清雪的自觉性便发挥了决定作用。
11月16日起,哈尔滨出现强降雪。据哈尔滨气象局专家介绍,这次降雪是1961年哈尔滨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一次降雪。11月18日,哈尔滨气象台发布了今冬首个暴雪红色预警。此时,扫雪运动再次回归“群众路线”。从市领导、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到临街商铺从业者、市民个人,大家纷纷走上街头开始清雪。
于是,在这个北方大城市的记忆中,留下了特别的温暖烙印。
“ 我来做主人 , 帮忙不添堵 ”
“环卫工人已连续与暴风雪战斗两个昼夜一直没有休息,真的辛苦!倡导哈尔滨所有的网友朋友,尽量少开车,沿街门市和企事业单位如有条件,请让环卫工人进屋暖暖身子,提供点热水喝!”
11月18日开始,这样一条已经无法查出首发者的微信配以几位身着黄色反光马甲的环卫工人蹲在积雪中吃盒饭的照片,在一个又一个手机中被不断地转发着。
一条条关心、支持环卫工人工作的“微能量”从手机、电脑上发出,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关怀。
新浪微博网友“郎崽友乾仁”在11月17日晚6点19分在微博中呼吁:“天寒地冻行车难清冰除雪任务重,请广大驾驶员在环卫工作业区域减速行驶注意避让,以保障环卫工的人身安全,使他们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道路清理任务,确保驾驶员行车畅通。冬季的冰雪战役已经打响,敬请广大驾驶员与环卫工能够相互配合,展现冰城素质。”
一周的时间内,这条草根微博被转发了900余次,阅读量达到20余万次。不仅哈尔滨当地的一些主持人、民警、公务员对此条微博进行了转发,一些大V诸如“中国文明网”也对这条微博进行了转发。
“郎崽友乾仁”告诉记者:“中国人的热心、公德心从未缺位,只是需要一个表现的平台。”
11月19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通过媒体发布了《致广大市民一封信》,信中呼吁市民“主动听从交警指挥,自觉维护城市交通秩序,自觉做到文明驾车,减少出行,为确保城市畅通尽一份绵薄之力。”
随即,哈尔滨日报、哈尔滨新闻网在其官方微博上发起了“我来做主人,帮忙不添堵”承诺接龙活动,一条条文明承诺被众多网友不断传播。
“我是小雨,我代表哈尔滨春雨志愿者协会,我承诺在家‘宅’两天,出门全靠腿,绝不影响环卫工人清雪!”“我是尼桑车友会栗子,我承诺雪大不开车,出行尽量选择公交车和地铁,不给城市添堵!”
……
在这些“微博”、“微信”发出后,哈尔滨出现了一大批“弃车而行”的人。一家车友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在群里发了“不添堵”的留言后,他们车友会群内60%的人当天都没有开车。还有媒体报道,在下大雪的日子里,哈尔滨出现了一批“暴走族”。有车一族纷纷给车放假,既减轻了城市交通压力,又锻炼了身体,顺道还欣赏了城市雪景。
“环卫工人辛苦了,请进屋来暖和一下”
“我妈妈也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在哈尔滨的清雪大军中,除了环卫工人之外,还有一部分“市场化用工”,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来自哈尔滨中心城区周边区县的打工者。哈尔滨市顾乡饭店建国街店郝店长的妈妈就曾经是他们中的一员。
郝店长回忆,2011年的时候,她的妈妈从哈尔滨市阿城区来哈尔滨参加扫雪。因为道远,加上扫雪的区域不一定有吃饭的地方,出来扫雪的人都要自己带着烧饼、馒头。“我虽然没有扫过雪,但是我知道扫雪是个多遭罪的活儿。”
在今年的清雪过程中,为了让所有扫雪的人都能有一个能暖和一下、吃点儿热饭的地方,从11月18日开始,哈尔滨市大街小巷的饭店、商场、医院等单位都在门前的电子屏幕上打出或者在门前贴的纸上写着“环卫工人辛苦了,请进屋来暖和一下”等字样。
还有的饭店为环卫工人免费提供午饭、热饮。郝店长所在的顾乡饭店就是免费提供午餐的饭店之一。“杀猪菜”“熘双段”“水煮肉片”……记者看到了一份以肉菜为主的菜单。郝店长介绍说,考虑到清雪耗费体力过多,我们在设计这个菜谱的时候也有意加大了肉菜的比例,以便给大家补充能量。
也就是在顾乡饭店开始提供免费午餐的第二天,哈尔滨市《新晚报》就发出呼吁——《沿街商家和单位请“敞开大门”给环卫工送杯热水让他们进屋暖和暖和》。随即,哈尔滨市各沿街商铺、单位立刻行动起来,有的在报纸上公开为环卫工人服务的内容,有的把热水、热豆浆、热饺子送上街头。
11月20日中午12时,80余名环卫工人被请到西格玛饺子香坊区菜艺街店。刚一落座,他们每个人的面前就端来了一碗黄瓜鸡蛋汤。该店负责人马经理告诉记者,考虑到饺子需要煮一段时间,他们特意提前做好了汤,为的就是让大家进屋能暖和暖和。“我们平时给客人在饭前上的都是饺子汤,但考虑到饺子汤太简陋了,不足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谢,所以就特意做了黄瓜鸡蛋汤。”马经理笑着告诉记者。
当天中午,西格玛饺子一共为80余名环卫工人煮了70多斤的饺子。猪肉白菜、三鲜、芹菜各种馅儿的饺子混搭着端上了桌。为了保证所有人能在同一时间吃上饺子,当天,这家西格玛饺子店在原有的两口大锅基础上又临时搭起了两口大锅。饭店办公室的10余名管理人员还被临时抽调到后厨帮忙煮饺子。
香坊区环境卫生清洁中心的李师傅告诉记者,外面天冷、扫雪活累,但大家的心里是热乎的。“有大家的支持,我们一定加把劲儿,尽快把雪扫完。”
“他们25元一次,我们免费”
还有一些人,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扫雪,但也温暖着雪中的人。
现在,每天早上,谷佳奇和他的同事在路上“巡视”的时候,一辆经过他们身边的运钞车都会向他们鸣笛致意。谷佳奇是一家名叫水逸火锅城的厨师长,这间位于哈尔滨西客站附近的饭店目前还在装修中,招聘来的员工都在附近的一座大楼里集训。
11月18日,也就是下大雪后的第一个工作日7点30分,谷佳奇没有像以往一样乘坐220路公交车在饭店附近的财经学院站下车,而是在距离单位1.5公里之外的服装城侧门车站下了车。“当时路上全都是车,双向都堵满了车,一动也不动。”谷佳奇在走向单位的时候,还帮忙推了一辆打滑的车。
水逸火锅城所在的中兴大道是一条V字型的马路,所有的车辆经过这里都要先下坡再上坡。由于雪大路滑,几乎所有的车都是下了坡就上不去了。哈尔滨市市运二公司的出租车司机武师傅告诉记者,当天就在这个V字型马路上,1.5公里的路他走了一个多小时也没过去。看到这种情景,谷佳奇打电话把饭店的80多名员工全都叫了出来,分成6组义务帮助来往车辆推车。
从7点半到下午5点,水逸火锅城的员工们共帮助2000多台车从大雪中脱离困境。其中有私家车、出租车、微型货车、公共汽车还有一辆运钞车。所有人都出来帮忙推车,连给大家做午饭的人都出来帮忙了,结果,开饭店的人竟然吃不上中午饭了。等到想起来吃午饭的时候,已经是中午12点了。为了不耽误推车,80多名员工分为两组轮流吃饭,第一组吃午饭的时间是下午2点,第二组吃午饭的时间已经是下午3点多了。
石国强来自河北,11月18日,从没见过这么大雪的石国强本来没被安排去推车,但他坚持要去。结果,穿着棉衣累得浑身汗淋淋的他回来后发烧48个小时。“我真是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雪。”小伙子笑着说。
49岁的王桂芝是一位28岁孩子的妈妈,在帮着推了一天的车之后,她笑称自己这“老胳膊老腿也累够呛”。她告诉记者,她在帮别人推车送温暖的时候,别人也在温暖着他们。
不少当天被帮助的司机以及附近看到他们帮忙推车的居民都给水逸火锅城的员工们送来了热豆浆、红肠、蛋糕。
当然,也有让他们心寒的事儿。
19日一大早,推了一天车的谷佳奇本打算休息一天,可是他发现饭店楼下有5个人在收费推车。“5个人推一辆车要收25元钱,发这个财太没道义了。”于是,谷佳奇连早饭都没来得及吃,带了20个同事又出去推了半天的车,一直到下午1点半才“收工”。
“他们25元钱一次,我们免费。看看谁的‘生意’好。”看到有人来免费推车,那五个收费推车的人立刻消失了。此后的日子里,水逸火锅城组成了一个巡逻小分队,每天8点、下午2点出去“拉练”两次,看看还有哪些车需要帮忙。
“一场暴雪不仅考验了城市的应对能力,更考验了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哈尔滨市文明办主任吴国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