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综保区工会为“面”,以行业工会为“线”,以网格工会指导站为“点”,以企业工会为“核”——
构建“球体”型管理模式
——上海综保区探索开发区工会工作新路子
上海浦东,是一块在改革开放中承担着先行先试使命的热土。
在紧临长江入海口100多公里的黄金海岸线上,上海综合保税区将外高桥、洋山港和浦东机场三个保税区整合为一体,正在进行着一系列的功能创新与突破: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国际货物中转集拼……经过两年多的打造与运行,上海综合保税区距离向国际一流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开发区作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和企业职工的集聚高地,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在这一历史性进程中,承载着创新使命的,不仅仅是经济实体。工会,同样也面临着时代给出的重大命题。”上海综合保税区党组成员、综合党委书记、工会主任王剑明说。
开发区不同于行政区域的鲜明特点,为上海综保区工会带来诸多组建、维权和服务的工作难题和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浦东新区总工会主席姜鸣说,开发区工会要解决好工会组织创新改革难题,必须审时度势,正视经济发展给工会工作带来的前瞻性、区域国际化给工会工作带来的开放性、职工高度集聚为工会工作带来的关联性和管理体制给工会工作带来的差异性,从组织创新的高度来寻求发展之路径。
在这片国际化、市场化特征十分明显的土地上,上海综合保税区工会用1年多的时间,以勇立潮头的开发区精神不断创新工会工作的体制、机制,破解开发区工会工作发展难题,构建组织全覆盖、运作一体化、极具活力的工会组织架构……他们将这种工作创新成果,称之为“球体”型管理模式。
“三个不适应”引发的创新之举
2011年6月13日,上海综合保税区3个行业工会以及6个网格工会工作指导站同时揭牌。为了这一标志着“综保区工会探索构建的全覆盖、一体化、有活力的全新工会组织管理网络”的创新之举,浦东新区工会专题召开现场会,明确了“推进开发区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主旨。
“上海综合保税区集聚了来自93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家企业,共有近17万名职工。”王剑明说,企业经济形式的多元化,不同职工群体诉求的差异化,不同文化与观念的冲撞,都向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很快,王剑明发现原有以片区管理为单一模式的工会组织存在“三个不相适应”:与综保区国际化、行业化和市场化的时代特征不相适应;与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企业客观现状不相适应;拿老板工资,工会干部腰杆不硬与其代表、维护职工基本权益的使命、职责不相适应。
“应对‘三个不相适应’,只有主动创新才能拓展组织张力。”王剑明说。
一年多之后,“球体”型管理模式逐渐成型。
王剑明向记者详细解释了这一管理模式——
综保区工会是“面”,对区域内非公企业工会组织实行统一领导管理,协调服务区域内的国有企业工会组织;行业工会是“线”,建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制造加工3个行业工会,发挥着区域内行业联合的重要职能;网格工会指导站是“点”,作为综保区工会派出机构,设立在5个工会管理网格区内,专门配置网格工会指导员,负责网格内的工会组建、换届选举、组织会员单位等任务;企业工会是“核”,承担集体协商、劳动争议调解、职代会三项主要职能。通过上述举措,基本做到了组织联合、工作联动、队伍联建、活动联体。
2012年5月,年仅“2岁”的综保区工会荣膺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喜讯传来,综保区管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简大年笑逐颜开:“综保区发展态势良好,在经济总量上占据了全国保税区的半壁江山,富有成效的工会工作功不可没。”
“主动创新赢得主动服务能力”
如何使“球体”型管理模式运转起来?
王剑明用几个“一”做出了解释——
综保区工会通过 “一呼百应”的应急反应机制、“一线推进”的组建覆盖机制、“一个扇面”的干部运作机制、“一条龙”的联动帮扶机制、“一张网”的协调互动机制、“一盘棋”的联手推进机制、“一体化”的党工同建机制等七项机制的建设,确保“球体”动起来。
并且,在2012年“旋转”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为职工办“十项实事”全部落实,“职工读书文化节”成功举办;下拨帮困慰问金131.4万元,及时为关闭企业的70多名职工找到重新就业机会……
“主动创新赢得主动服务的能力。”王剑明总结说:“‘球体’能够有效运转离不开‘主动’二字。‘主动’是综保区工会安身立命的法宝。”
2012年12月20日,创星工作现场会和申报试点企业“星级”评定会召开,伟创力公司、三菱商事等一批“阳光驿站”、“职工之家”挂牌建立,综合了职工书屋、谈心室、工会及党支部办公、会议等功能,成为首批“5F”星级样板工会。
“5F”星级工会创建活动是综保区工会开展“工会工作创新发展实践区”创建活动中的一项。与此同行的还有创建“一中心、三基地”等有效举措,即成立工会理论和实践创新的“研究中心”,建立工会工作者人才培养基地、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职工职业发展教育培训基地。
从2012年4月份开始,综保区与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联合主办了“上海工会教育培训综合保税区基地”揭牌暨“工会工作导师”聘任仪式、“上海合一劳动关系研究中心”成立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研讨会等会议,第一批具有丰富工会工作经验的上海市“工会工作导师”手把手地指导企业工会,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推进综保区工会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开发区,一支忠诚党的工运事业、密切联系职工群众、业务精通的高素质职业工会干部队伍迅速集结。
前不久,公开招聘的12名行业工会主席、秘书长和网格工会指导员已陆续培训到岗。
“职业工会工作者活跃在企业和职工中间,改变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倒金字塔式的工会组织结构,成为工会工作的活力之源。”王剑明说。
“组织一体化、干部一肩挑、工作一条龙”
在全国示范性劳动竞赛浦东赛区中,综保区推出的两项赛事格外引人注目。
一个是“非公企业赛区”,把劳动竞赛导入了数量占保税区80%的非公企业群体;另一个是成立覆盖口岸及相关单位的“监管服务赛区”,海关、国检、海事等驻区各行政、监管单位踊跃参与。
“综保区是特殊监管区,也属开发区范畴,实行管委会领导体制,没有像区、街(镇)一样完整的政府组织框架作依托,管理自由度和难度加大。”王剑明说,在“软环境也是生产力”的价值导向下,把区域党建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结合到劳动竞赛的活动中来,有利于消融了各驻区单位隶属条线管理的隔阂。
“如果说创新工会组织体系,畅通了工会工作的血脉,那么,坚持党建带工建原则,就为工会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动力。”
分管综保区党群工作的王剑明,不仅自己兼任工会主任,同时把“组织一体化、干部一肩挑、工作一条龙”的党群工作模式推向全区。
记者采访发现,在综保区管委会层面,综合党委和综保区工会主要领导由综管委分管领导一人兼任,副职交叉任职,每月召开党工工作例会。在中层运行中,建立3个行业党总支,实行党工联合办公机制,统一协调,分工负责;网格内的党建指导员,同时也成为工会指导员。而在基层企业中,综保区逐步推广了“双进入、双带动、双肩挑”模式,即让党员进入工会,让党员工会干部进入支部;企业有工会组织要推动党组织建设,有党组织要带动工会组建;逐步实现工会主席和支部书记“双肩挑”。
“我们还建立了综保区效能服务参议员制度,聘请了一批效能服务参议员在推进驻区单位队伍、作风、效能等方面工作中建言献策,这也是区域党工共建的一项成果。”王剑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