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家乡赶快建好,自己的子女从此不再到外地打工!”
农民工为家乡献上20万字建言书
建议中勾画的镇“迎宾大道”和“农民产业集中园区”正在成为现实
本报讯 (记者高柱)“我的目的就是期盼家乡赶快建好,自己的子女从此不再到外地去打工!”近日,已从沿海返回、在成都龙泉驿区打工的四川资阳农民工尧云俊,很直率地向记者道出了他利用业余时间为家乡规划建设撰写20万字建言书的初衷。据他透露,由他提出的在家乡建设“迎宾大道”和“农民产业集中园区”的设想正在成为现实。
今年40岁的尧云俊,出生在四川“打工大县”资阳市安岳县周礼镇。1995年,高中毕业后的他,长期在广东、深圳等沿海地区打工,期间,每当看到沿海地区与家乡在发展上呈现巨大差距时,他就心有不安,希望家乡能早日快速发展起来,于是,就产生了要为家乡规划建设建言的念头。为此,在每年回家探亲期间,他必定对自己家乡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及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考察调研。
“最大的困难是自己学历太低,况且又从未写过这样的建言书。”尧云俊告诉记者,在每年探亲回家的20多天时间里,他有一半以上时间是消耗在走访和调查镇情上,凡是看到的都用相机拍摄下来,以作为日后为当地规划建言的素材。没有专业的测绘工具,他就用双脚去丈量家乡土地,并用手亲自绘制出来。在历经无数次修改后,2009年3月,他正式将其撰写的共计20万文字的《大镇崛起——关于周礼镇建设发展的建议书》交到了镇政府,时任镇长李洪俊见后大喜称赞道,这真是为我们周礼镇的发展送了份蓝图“大礼”。资阳市城建规划方面的专家在看完这份建议书后,更是称赞其专业、有“眼光”。
2012年初,尧云俊的几项建议被周礼镇正式纳入其“十二六”发展规划。同年底,他建议在当地修建的集田园风光为一体的“迎宾大道”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而这条大道直接把该镇与四川省内的高速公路连接起来;他建议的建立以红苕粉条加工为主的“农民产业集中园区”,也吸引来了众多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