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3年01月13日 星期日

【视点】遏止泄密源头是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匡文波

《工人日报》(2013年01月13日 02版)

问: 如何从传播角度看待垃圾短信?

答:垃圾短信产生不完全是互联网普及造成的,个人手机信息泄密渠道是多方面的,比如人们买房购车及日常寄送快递等都使用了真实的个人信息,少数不法商人则充当个人信息售卖的角色。此外,手机定位功能、互联网的普及又加速了个人隐私信息的传播。

问: 垃圾短信为何一直得不到改善?

答:我国目前缺少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而且中国人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比西方弱。中国自古以来是皇权至上,皇帝有权知道每个人的所有情况,受此影响,政府隐私保护的意识滞后,中国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也滞后。

以手机隐私信息为例,一旦被侵犯,对当事人的损害很大。目前短信发送方式越来越多,除了手机对手机,通过互联网发送短信也非常普及,飞信及其他软件也可发短信,短信发送成本很低、速度很快,客观加快了有害信息传播的速度。

问: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对垃圾短信治理的意义何在?

答:政府出发点是要加强互联网管理,但其中提到的一些措施可操作性还有待观察。比如中国已经有超过5亿的网民、10亿的手机用户,实行实名制的难度可谓“举世无双”,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或地方有这么多的人口实行实名登记。从政府管理角度讲,实名制能提高管理效率。但很多网民担心实名后会实现政府追查。实际上没有实名制,政府追查违法信息也不难,手机号、手机定位、上网的IP地址等都能很快能查到用户本人,实名制追查违法用户的效率会高一些。实名制更多是一种“心理威慑”。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真正彻底地实现了实名制,包括韩国、新加坡在内。

此外,撇开运营商经济利益不谈,若不实名登记就停止服务也违反合同法。运营商与网络用户、手机用户,都有事实上的合同关系。我交钱,你服务。强迫实名,意味着单方面修改合同条款,显然不合法。

问: 如何根治垃圾短信?

答:新媒体时代没有十全十美的解决办法,但政府开展垃圾短信治理的尝试本身很有意义。在法制社会,民众通过起诉解决也是一种方式。现在的事实是,垃圾短信都是在未经用户允许的情况下大量发送的,即使有惩罚,惩罚也比较轻微。因此,有人因为利润高而铤而走险。个人手机信息的泄密渠道很多,要治理垃圾短信等问题,还是要抓源头,互联网只是传播渠道。(本报实习生 王呈 采写)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