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采暖效果有限,而集中供暖又受制于能源调度、政策财力等因素
【新闻广角】武汉供暖工程之困

1月1日,浙江省临安市岛石镇岛石村农民程全文在自家的蔬菜大棚前清理覆冰。28年来的最冷寒冬给南方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供暖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本报资料图片)胡剑欢 摄
市民心中的期盼
30年前,武汉人应对寒冷的方法很单一,热水袋、暖手壶是普及型的取暖设备。晚上,能在屋里生上个小煤炉,一边取暖一边煲汤是让不少武汉市民奢望的温暖生活。
20年前,寒冷的冬季到来时,电油汀、取暖器、电热毯走进了武汉人的生活,依靠这些使用电能的设备,武汉人得以将冬季的寒冷避之门外。
10年前,空调成为武汉人在寒冷的冬季里必不可少的设备,不少武汉人都在空调的帮助下,保住了市内的温暖。
今年,武汉迎来28年来最冷寒冬,武汉人依靠自采暖应对着这个最冷的冬天……
2013年元旦,在武汉市硚口区古田一路的一座胶囊公寓里,河北小伙子李成蜷缩在被子里上网,因为天气寒冷,还没有女朋友的他选择在家中度过元旦。床铺下电热毯插座上的红灯显示正在工作,床边的取暖器散发出一丝温热,整个冬天,李成只能依靠这些来驱走寒冷了。他告诉记者,心中无比怀念家乡的集中供暖。可是,武汉市不少小区都没能实现集中供暖,何况他身处的仅仅是城中村里的一栋私房呢?
走进市民张先生的家,暖意迅速抵挡了屋外的寒流,这套不足90平方米的房屋,依靠三部空调保持着室内的温度。“今年冬天就靠它们了。”张先生告诉记者,这个冬天特别冷,基本上一回家就会开启空调,大人还能扛一下,孩子却受不了,因为只要空调一关,整个屋子的温度就会迅速下降,甚至有时出现了低于室外温度的情况,寒冷让人难以忍受。
在武昌南湖中央花园,市民丁先生家里的天然气取暖设备从去年12月初就开启了,两年前,在为这套约140平方米的房屋装修时,他选择了天然气壁挂炉,恒温17摄氏度的温度足以让家人抵挡寒意。
面对28年来最冷的冬天,武汉人都希望能够像北方城市一样享受集中供暖。
难行的集中供暖之路
事实上,集中供暖在武汉并非一件新鲜事,很多地方早就已经实现了集中供暖。市民陈先生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单位的家属区设在一栋高楼内,在建设这栋住宅楼时,单位里组织安装了集中供暖设备,每年冬季,他所在的单位都依靠本单位自有的锅炉进行供暖,只向员工收取很少的设备维护费用,以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
记者了解到,在武汉,不少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家属区都在建设之初就安装了集中供暖装置,让住户可以远离寒冬。
如今,武汉不少新建小区的开发商在建设时也引进了集中供暖设备,以此作为炒卖的噱头。当然,面向全社会集中供暖在武汉也不是一个新鲜事,早在8年前就开始实施了。
2005年,武汉市启动“冬暖夏凉”工程并将之列入“十二五”规划,目标是到“十二五”末,集中供热制冷覆盖区域达5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160万人。2006年,该项目率先在武昌地区实施,主要是利用武昌、青山的热电厂发电以后产生的余热,通过铺设城市热力管网,对覆盖范围内的用户进行集中供热和提供热水。
来自中标该项目的武汉德威热力股份有限公司的消息称,该项目自2008年正式开始供暖,目前已经拥有约4000户用户了。可是,这一项目的真正运转却可以称得上是一波三折。
“我前几天都还在暗暗庆幸,我家房子有集中供暖,不怕这个冷冬。哪晓得今天下午一回家,就看到德威热力公司在小区贴出了延迟供暖的通知,我的心顿时‘拔凉拔凉’的。”这是家住武昌积玉桥某小区的市民张先生晒在微博上的无奈。武汉德威热力股份有限公司对此的解释是,由于上游热力企业热能紧张,原定于去年12月1日启动的供暖不得不延迟,甚至有可能取消。
事实上,武汉德威热力股份有限公司所说的自2008年正式提供服务以来,仅仅只有2010年和2011年两年,在上游热力企业正常供热的情况下实现了正常运转,其他时间,该公司为了兑现承诺,甚至不得不购买锅炉进小区才勉强保证了部分热力供应。
采暖避寒的成本之痛
记者了解到,要应对28年来最冷寒冬,武汉市民的生活成本直线上升。
在网上,有市民晒出了在武汉取暖的账单,例如开空调,以一台柜式空调和一台挂式空调同开为例,每小时耗电量为5度左右,每天耗电量大约为50度,一个月用电量 50×30=1500度。以目前0.57元/度的阶梯电价标准计算,普通市民一个月的采暖电费花费不菲。
如果使用电油汀和取暖器,费用会稍便宜一些。目前,电油汀的市场价格从200元至2000元不等,放置在家中需要小范围采暖的地方,可以局部迅速提高温度。电油汀的功率一般在1200W到2000W,一天使用10小时耗电不到20度,月耗600度电,花费在400元左右,对于不需要大面积采暖的家庭来说非常划算。取暖器的功率按1000W计算,一个小时耗电1度,一天开10小时,一个月用电300度,月花费也接近200元。
即便是享受了冬暖夏凉工程的小区,取暖费用也便宜不了多少。据记者了解,如果实现集中供暖,今年的供暖仍将按武汉市物价局去年核准的价格计算:一种是按照面积一次收取三个月费用,热价为25.5元/平方米;一种是按表计量,热价为0.33元/千瓦时。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若按照面积缴费,三个月的取暖费用总共是2550元;如果按照热能流量计算,考虑到房屋的保暖等多种因素,100平方米的房子每小时要耗费5千瓦时,也就是1.65元,如果一天开启10小时,就是16.5元,3个月90天也就是1500元左右。但如果三个房间每天24小时都供暖,三个月的费用估计高达3600元左右。
除开成本,如今的采暖方式也为武汉的社会生活带来不少不利影响,在武汉这个高校云集的城市,热得快、电热毯、取暖器,一直是学生们与管理者之间博弈的对象,没有这些物品学生们难以过冬,而使用这些电器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又让管理者不寒而栗。不仅在高校,即便是在市民生活中,这些电器的使用也给安全埋下了隐患。武汉市公安消防部门介绍,每年进入冬季都是火险火灾高发期,而此类家用电器的不安全使用是主要诱因之一。
基于这些因素,在武汉这个“史上最冷”的冬天里,除了单位主导的福利性集中供暖外,无论哪种取暖方式都无法令市民真正感受温暖。在寒冷的驱动下,人们对政府主导的集中供暖的热度在不断升温。
未来暖冬的谋划
早在2000年,武汉市政协提案中就出现了集中供暖的字眼,这一词汇在此后的12年里,多次出现在政协提案中。2013年武汉市两会上,政协委员们再次把这一词汇搬上提案。
政协委员许以洪认为,我国冬季供暖区域界线划分的提出距今已有60多年。当年武汉没有如今的经济规模,但世易时移,现在状况大不一样,老政策不应成为供暖的阻碍。
1月7日,针对武汉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武汉市发改委负责人作出回应:上世纪50年代,中国以秦岭-淮河“南北供暖线”划定北方集中供暖区,武汉划在不集中供暖的南方。不过,该负责人也认为,这些年寒冷天气越来越多,市民对供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武汉靠近传统南北供暖线,市民供暖的要求合情合理。
同时,该负责人坦陈,与北方城市比,武汉的气温、享受的国家政策、企业供暖的风险、能源结构等差异性大,暂无力全城集中供暖。
据介绍,武汉完全需要从外地调运能源,电、煤炭、天然气都要外采,一旦天然气等能源闹“饥荒”,居民、企事业单位都会“断粮”。同时,由于武汉的冬天往往是冷几天后不冷,然后又冷。天冷大家都开暖气,不冷了又都关掉,这让供气方很难掌控供应量。按“照付不议”的原则,中石油、中石化上游给气即使用不完,武汉也得付钱。若居民隔几天开关暖气,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天然气指标,到底“要还是不要”?此外,北方供暖基础设施建设、运转都有特殊政策,国家、省市均有补贴,北京等市每年仅暖气运营的补贴就达数十亿元,但南方城市没有。因而,这名负责人坦陈,“如此巨额的投入,仅靠武汉地方财政扛不住,仅靠企业也受不了。种种因素决定,武汉实施集中供暖不能‘一刀切’。当前武汉供暖只能采取多元化——集中供暖与分散供暖并存。”
据介绍,武汉目前有部分集中供暖,主要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企业运作”模式,在部分居民需求强烈且具有相应经济实力的小区,如果有企业愿意集中供暖,则政府可以引导,但必须市场化。
“集中供暖政府不能给补贴。”该负责人强调,武汉能享受集中供暖的毕竟是少数人,政府补贴会引发新的不公平。“政府有限的财力还是应该投向弱势群体。”
该负责人同时介绍,目前,武汉部分区域已实行集中供暖,主要集中在江南。武昌地区利用青山热电厂和武昌热电厂的热电联供余热供暖;关山地区由湖北能源集团供暖,共5万户家庭、15万人受益。2012年12月,神华集团与东西湖区签约,将投资55亿元建热电联供项目,建成后将成武汉最大的集中供暖项目,惠及约30万人。此外,还有9万户居民采用地源热泵或天然气壁挂炉方式自行取暖。
该负责人表示,武汉正在加快推进“冬暖夏凉”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末形成“多元化、多结构、多方式”的供暖格局,集中供热覆盖面积达到3500万至4000万平方米,服务人口超过百万,而这个数字,仅仅是武汉居民中的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