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先锋】编织“中国剑网”的巾帼英雄
——记第二炮兵导弹专家李贤玉
这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武器型号最全的一次导弹火力突击演练。
那年盛夏,在跨越几千公里的战场上,数十支发射分队纵横驰骋,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首次展现威力,异地同令,神剑合璧,对预定目标实施火力突击。而为这次演练编织“中国剑网”的,正是屡屡获奖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李贤玉,一位巾帼英雄。
实际上,在本世纪之初,全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研制启动,李贤玉即担任该系统总师组成员,也是第二炮兵分系统副总师。
6年的时光里,李贤玉带领科研团队,奔波在艰难的“织网”征途上,上百次下部队、钻山沟、进阵地,收集整理上万组数据信息,融入全军体系,无数次进行试验,终于建成了我军战略导弹部队的“中国剑网”,成为全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3年来,李贤玉的心里一直装着“能打仗、打胜仗”的大事。2007年,李贤玉率先自主研发指挥信息系统软件,历时3年,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指挥信息系统。对此,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政委杨传松评价称,这是推动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历史性工程。
理学硕士 , 军营建功立业
1982年,17岁的李贤玉摘得黑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从牡丹江考入北京大学,攻读无线电物理专业,并且获得硕士研究生保送资格。毕业时,她成了香饽饽——留校有资格,下海有资本,出国有资历。
此时的李贤玉却不为所动,这是因为,她在攻读硕士期间通过有关课题了解到第二炮兵,这支神秘的战略导弹部队让她心动。她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在这个领域肯定有事可干,大有所为。就这样,后来的李贤玉成长为导弹专家,成为与战场结缘的女性。
海湾战争揭开信息化战争的序幕,第二炮兵党委高瞻远瞩,决定筹建第一套新型指挥自动化系统,时年26岁的李贤玉成为科研团队里一员。她泡在图书馆查资料,守在信息中心了解前沿科技,夙夜攻关。
一次,李贤玉了解到,设计中某项技术在国外还不算最新,她毅然推翻已经干了3个多月的研究成果,重起炉灶。她说,要干,就要瞄准世界前沿。两年过后,指挥自动化系统基本成型。
1995年盛夏,第二炮兵奉命向某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6支“利剑”,惊天捣海。京畿一隅的中军帐里,千里战场,尽收眼底,军委领导对着李贤玉连说三个“不简单”。此役大捷,开创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先河,同时,指挥自动化系统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李贤玉获得三等功。
从此,李贤玉迈进信息化的大门,一干就是23年。32岁晋升高级工程师,35岁担当研究室主任,37岁入选第二炮兵导弹专家,39岁担任研究所总工程师,她在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历史转折中跃上巅峰。
敢为人先 , 追踪信息前沿
世纪之初,伊拉克战争爆发,信息化作战的威力再次让世人震惊。
此时,李贤玉担任某研究所总工程师,她认为,我们必须迎头赶上,抢占先机。可是,当时的二炮部队,多种型号常规导弹列装,指挥系统林立,一次演习,多套系统“一个型号一个样”,相互间也联不上,通不了,难以形成整体作战能力。
李贤玉感到,搞信息化建设就是织网,如果联不上、用不了,那怎么可以呢!
当年,某导弹指挥系统研制工程启动,李贤玉作为技术负责人披挂上阵。那段时间,各型导弹的发射控制命令、作战指挥流程等信息,在李贤玉的脑子里交错翻滚。她带人走遍导弹军营,走进发射阵地,与官兵们摸爬滚打在一起,反复论证。一次,为了调研一组数据,李贤玉在西北戈壁滩上一待就是半个月,条件艰苦,蚊虫叮咬,直到收集了有效数据后,她才离开。
历经一千多个日夜的奋战,不同型号的常规导弹作战指挥“方言”被统一为“普通话”,李贤玉又专门选择复杂恶劣的环境进行试验。大雪封山,呵气成冰,她带领科研团队进驻塞外深山,3个多月中连续进行20多次试验调试。
到了2006年,全军某重大军事演习号角催征,李贤玉带着最新成果进行战场检验。这套系统一举破解制约战斗力建设的瓶颈问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院长成跃感慨地说:“这是战略导弹部队作战指挥系统的一个里程碑,它推动了战斗力建设的跨越发展。”
探路成功,李贤玉又尝试将这种技术向某新型导弹延伸,历经3年,率先攻克信息快速远程传输难题,其研制的该型导弹指挥控制系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些年来,李贤玉每研制一项成果,都会伴随而生一套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她还撰写了10多份关于信息防护的咨询报告。
埋头苦干,坚持创新之路
在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李贤玉获奖多,分量重,人人服气。
那一年,某指挥信息系统建成试用,却因电台自扰成了“摆设”。多方“会诊”,一方提出原有电台“升级”,一方坚持更换新电台。大家各执一词,讨论变成了争论。此时,作为专家组成员的李贤玉,只说了一句话:“我需要试验,用数据来说话。”
几天后,李贤玉拿着试验数据和现场演示走进会场,也拿出一套完备的解决办法。时年盛夏,第二炮兵与三军精锐合兵一处、同台演练。经过李贤玉改进“救活”的这套指挥系统,当场发挥重大作用,提前实现“多箭齐发”,可谓实践定乾坤。
到了2006年,某导弹旅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李贤玉再次被点将,担任技术组组长。前后3年多时间,她深入该旅30多次,与官兵进行上百次座谈,修改审定上千份文件资料,最终将部队的需求变成一份份翔实的方案报告。在李贤玉看来,科研人员的基本素质就是“认真”两个字。
有一年,大年初一晚上11点多了,由李贤玉牵头研制的某系统在试运行时碰到难题,她赶紧向上级求援,再找同事帮忙,一直忙活到天亮,直到问题解决了才离开办公楼。
大家说,看上去温文尔雅、睿智贤惠的李贤玉,内心深处极为刚强,不服输,干一件事就一定要干出个名堂。
2010年5月,李贤玉受命研制野战信息采播车,时限50天,一刻也不能耽搁。受命当天,李贤玉便带头吃住在会议室,与机关、厂家、部队一遍遍进行需求论证和方案对接。5天后,她第一次走出办公楼,带着方案走进党委常委会议室,汇报方案,收集意见,修改完善,此后8天,李贤玉一天一个报告,一天一次汇报,方案很快通过审定。
接下来的日子,李贤玉全天候守在生产厂家,马不停蹄进行试验,仅用38天就研制成功野战信息采播车,创下第二炮兵科研史上用时最短、一次成功等多项纪录。时隔不久,全军上百名将校军官集聚中原腹地,第二炮兵装备建设成果引人注目,李贤玉研制的野战信息采播车等11项成果同台亮相,获得好评。这一次,李贤玉获得二等功。
问起李贤玉还有什么愿望,这位知识女性意味深长地说: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工作不再是秘密,她会告诉家人,这些年自己在忙些啥,要让丈夫、儿子为其骄傲,也让远去的父母为他们的好女儿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