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应与城市运行模式有效对接
吉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付诚
《工人日报》(2013年01月06日 02版)
问:“市民巡视员”制度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答:首先,巡视员的成员主要是普通市民,如果想让这种制度更加行之有效,一些专业人士的加入是必要的。比如在食品和药品安全领域,就需要有专业意识和专业能力的人参与,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监督效果。但如何吸引专业人士参加,调动他们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这可能是一个需要破解的课题。
其次,“市民巡视员”制度是公共服务的市民参与机制,但公民如何实现科学参与,需要有一定的规范。虽然巡视员经过层层选拔,但选拔的基础主要是“工作热情”,由于巡视员工作没有酬劳,这就使得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奖惩手段与激励杠杆,给规范管理带来一定困难,这也是下一步完善制度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问:如何规避该制度在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答:随着“巡视员”队伍的发展壮大,搜集的信息量必然会大幅增加,对于这些信息如何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和处理,将会越来越关键。这一方面需要“巡视员”群体更加专业,能够超越单纯的信息搜集工作,从中挑选出共性问题,并就此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另一方面需要有一个权威部门来负责对巡视员反映上来的问题进行综合处理,建立更加及时的反馈机制与更加高效的问题解决机制。
客观地说,“市民巡视员”为公共服务的管理引进了社会力量,让公共服务工作更加公开、透明,其作用毋庸置疑。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人们的关注度日渐消退、甚至当部分市民巡视员经过长期工作产生情绪倦怠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出现“流于形式”的现象。我认为,这一制度只有和城市的基本运行模式相衔接,和城市的管理形态和运作方式找到结合点,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