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3年01月06日 星期日

长春市民巡视员制度建立并运行至今9年,成效显著但同时也面临法治拷问

【本周聚焦】“布衣钦差”掌声背后的隐忧

□本报记者 彭 冰 实习生 相 薇
《工人日报》(2013年01月06日 02版)

巡视员在儿童公园清雪

巡视员在倡导行人文明走路

巡视员为贫困小学送书包

编者按

2012年12月30日,在由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联合主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中,长春市当选“2012中国(大陆)最具幸福感城市”,这是长春市连续第五年获此荣誉。

此前一年12月20日,长春市圆16年创城之梦,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东北四省区省会城市入选全国文明城市“零的突破”。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设立的市民巡视员制度效果显著,深入人心。而与此同时,因执法权缺失、年龄结构老化等带来的问题凸显。未来,这一制度能否可持续发展尚需突破法治瓶颈。

“2013年起,长春市民巡视员数量将由864人缩编为500人”。近期网上流传的这则消息引发当地民众热议。

多年来,长春市民已习惯了街头巷尾这些“巡视员”的身影。他们每天四处巡查,劝阻不文明行为,寻找市政管理、公共服务漏洞,为城市挑毛病,给政府提建议……被大家誉为“布衣钦差”和“城市啄木鸟”。

市民巡视员制度建立初衷是为创建“文明城市”,建立运行至今9年,为长春市的市政管理、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的完善发展乃至市民文明理念和习惯的提升均做出显著贡献。

与此同时,这一制度在运行中也遭遇到一些尴尬。这些义务巡视员六成以上年龄超过60岁,最大的82岁,最小的22岁。同时,因没有执法权,他们常常需要冒着被人误解谩骂甚至打击报复的危险。未来如何将其纳入法治化轨道,确保其持续有效运转,成关注焦点。为此,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

不吃皇粮的 “ 巡视员 ”

与吃“皇粮”的厅级巡视员干部不同,在长春市,活跃着大量不拿政府饷银的草根“巡视员”。他们虽也经过政府正式“任命”,但既非公务员,更无任何行政级别。

在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长春市民巡视员”,短短0.25秒就能搜索到近9万条信息。“为引导市民培养自主参与、自我监督、自我服务意识,全面监督、评议创城工作,加快创建文明城市的步伐,2004年,我们采用面向社会公开征聘的方式,首批招募了240名市民巡视员。”长春市文明办工作人员介绍。

据了解,应聘市民巡视员需符合以下标准——具有良好的理论修养、政策水平、工作能力,责任心强,身体健康,关注精神文明建设,热心公益事业,自愿无偿从事巡视工作。

公开招募“市民巡视员”是长春市创新社会管理的创举。对此,百姓反响强烈。首批招募240人,有1200多人踊跃报名。

面试、笔试、审查、培训,经层层选拔,首批市民巡视员正式上岗。历经9年陆续招募,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到864人,并按所在城区分为10余个巡视团。

青翠的树木、醒目的啄木鸟——市里统一设计制作的巡视员胸章,简洁而形象:“高大的树木,寓意城市健康发展的繁荣景象;啄木鸟,象征着巡视员的责任和任务。整体图案代表市民巡视员对城市文明的监督和守护。”

按照长春市制定的相关管理办法,市民巡视员有权对创建文明城市的主体进行监督、评议、劝诫、批评、建议,重点巡视内容包括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与维护情况、公共场所环境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窗口”行业服务、市民不文明行为等。

由于并无执法权,市民巡视员在发现问题、且自身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可向上反映,文明办会视情况组织召开对接会,由相关政府部门按职能分工对问题进行“认领”,并将解决情况及时反馈给市民巡视员。

监督中面临的尴尬

“市民巡视员”最大特点是自下而上进行监督,或开展“百姓对百姓”的“平级”监督。作为“布衣钦差”,他们一无官职官威,二无上方宝剑,开展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有一次,我在批发市场暗访,发现个别商家销售注水鸡,就做了举报,但也因此遭到不法商贩的打击报复——私家车车窗被砸坏,车胎也被放了气。”60岁的中艺培训学校校长白淑兰说。

“暗访有一定危险性,有些事自己想起来也后怕,”白淑兰告诉记者,那以后,她每次出去暗访都要乔装打扮,“有时为保护我的安全,工商人员干脆就让我在车里等着。”

巡视过程中,一些市民不听劝诫、甚至恶意谩骂,很多巡视员都经历过,特别是在这一制度运行初期。

“2009年夏,我在商业街巡视,见一女孩随手将雪糕皮扔在地上,垃圾箱就在2米开外,便马上提示她,没想到她竟破口大骂,还索性将雪糕摔到我身上。”兰福利回忆。

年近40岁的兰福利,本职为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职工,现义务担任长春市市民巡视团团长。2007年,市民巡视团发起“文明候车”活动时,他还曾被人打过。

“当时我负责在62路公交车终点站蹲点,提示大家排队乘车,但有的人并不听,一个男同志当场把我给打了,衣服都被撕坏了。”兰福利苦笑。

不过,兰福利觉得挺“值”:“后来常坐这趟车的乘客,一看到我就会自觉排起队来。全体巡视员坚持在各车站蹲点两个月后,市民们逐渐养成排队候车习惯。”

出于安全考虑,长春市要求对于有一定危险性任务,必须3人以上同时执行,并要安排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场。2009年,该市为所有市民巡视员办理个人安全保险。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每年为巡视员免费体检一次、安排一次春游、赠一份报刊。每逢元旦、春节等节日,市领导都会对有困难的巡视员走访慰问。巡视员过生日或家中有婚丧嫁娶、孩子升学等大事小情,我们也都会派人看望。”市文明办工作人员说。

六成以上成员年过花甲

“这部DV摄像机是我自费花5000多块钱买的,为的就是捕捉城市不文明现象。”吉林省农机公司退休管理员孙世才一脸自豪。

行人过街不走斑马线、马路市场占道经营、火车站前交通混乱……身为市民巡视员,孙世才将这些生活影像忠实记录并提供给当地媒体。久而久之,他本人也成了有名的“拍客”,被长春电视台新闻栏目组聘为特约通讯员。

59岁的孙世才在“布衣钦差”中算“年轻”的。这支队伍平均年龄约55岁,60岁以上退休人员占60%,70岁以上占7%,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22岁。

“我们也曾招募到不少年轻人,但按规定,每年累计3次不参加集体巡视者,视为自动放弃资格,很多年轻人因上班没时间被逐渐淘汰了。”工作人员有些无奈。

多数巡视员年逾古稀,无任何工作报酬,却整天忙得不亦乐乎。长春工程学院退休教师卞铁纯已75岁高龄,从2004年至今,他向相关部门反馈巡视信息400余份,很多得到市长亲自批示。

赫赫有名的王振范巡视员已75岁,须发皆白,人称“老爹”。退休前他是中学校长。担任市民巡视员后,他“出巡”全靠自行车,为此先后买了6辆车。“巡视就要查找问题,总要七拐八转进小街小巷,坐车咋能行?”他很认真地说。

几年来,王振范直接巡访各类人员2万余人次,拍摄照片2000多张,发现问题600多个,手书反映材料300余份,上报建议超过40份。

期盼纳入法治轨道

记者见到市民巡视员陈凤和时,他正和几个“老伙计”在社区附近网吧巡查,“主要看看有没有未成年人进入,再就是想法帮助沉迷网游的孩子戒除网瘾。”

当天行动没有任何“收获”,但74岁的陈凤和却很欣慰:“我们最希望的就是‘白忙活’,这说明我们持续几年的巡视工作有了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9年间,长春市市民巡视员累计开展集体巡视活动9993次,直接巡访各类人员近10万人,提出各类问题4325个,已解决3656个;提出建设性意见964条,被各级部门采纳453条,成为党和政府的得力助手。

最让这些巡视员高兴的是,去年12月20日,长春市圆16年创城之梦,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实现东北四省区省会城市入选全国文明城市“零的突破”。

市民巡视员因“创建文明城”而生,如今夙愿已实现,800余名“布衣钦差”何去何从?对于这支队伍将要缩编的传言,长春市文明办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不过是正常调整而已。市民巡视员每届任期2年,明年正常换届,鉴于部分巡视员年纪较大,部分人本职工作较忙,届时,对于‘体力、精力不允许的’,文明办会免去其巡视员资格,但同时会相应补充新鲜血液。”

长春市文明办城市创建处处长宋秉春告诉记者,“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并非终身制,而是3年一考核,不合格会被取消,所以市民巡视员工作将是长期的。

市民巡视员制度填补了我国巡视制度的空白。长春市该项工作曾作为典型经验3次在全国进行会议交流,并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

但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尚需诸多完善。

“任何一项创新,都要在发展中予以完善。市民巡视员制度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探索,下一步我们还会注重加强管理,为这支队伍更好地开展工作,搭建多渠道沟通、各方关注的良好平台。”宋秉春说。

在知名公益律师沃兴伟看来,这一制度初衷和运行效果不错,但要真正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他表示,“纳入法治化轨道才是根本”。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