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新开四条地铁线 有人欢喜有人忧
2013年首个工作日 你挤在路上了吗
今天是元旦假期之后上班第一天,也是2013年的第一个工作日,还是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开通后张莉首次乘坐——她原本对此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可现实并非全然如想象。
2012年12月30日,北京地铁6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8号线二期南段、9号线北段4条地铁新线开通。对上班族张莉来说,原来她要乘10号线再倒公交,现在她只要从10号线换乘8号线就能到单位了。尤其在眼下,告别站在零下10摄氏度的寒风中等公交的滋味,可是很令人欣慰的。
早上8点20分,张莉刚从电梯下到地铁刷卡入口处,就发现原本的5个入口,4个亮起了红灯,仅有的一个入口旁站满了人。“别急别急,进去了也得等一阵子才能上得了车。”维持秩序的地铁工作人员在一旁说。喇叭里则响起了更直接的建议:“本站地铁客流量大,建议赶时间的旅客改乘地面交通工具。”
张莉犹豫了一下,决定还是进去。“再挤也只能挤了!坐公交,如果堵车可就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到单位了。”
站台上黑压压的全是人,这是张莉乘10号线四年来从没见过的场面。一辆列车进站,满满当当的车厢没下来几个人,能勉强挤上去的也就屈指可数了。努力了四次,张莉终于上了车,在人群中动弹不得的她想到了用来形容北京地铁拥挤的经典段子——“人进去,相片出来;饼干进去,面粉出来……”
在她身旁,一个打扮时髦的姑娘把自己的包紧紧搂在胸前,既为了保护包,也为了借此与前面的男士隔开一点距离。而这点努力有些徒劳,距离在这个人贴人的车厢里显然是个奢侈品。
“以后上班不能带包了。”一个中年妇女苦笑着说。这话提醒了她的同伴:“唉呀,我包里还有盒牛奶呢,不会挤爆了吧?!”
“对不起,我要下车,您待会儿能先下车再上来吗?”一个小伙子稍侧了下脑袋询问门口的一个大姐。“一下去就上不来了,你还是用力挤下去吧!”大姐象征性地挪了挪身子,其实挤得严严实实,基本上没有错开的余地了。到站了,门一开,外面的人立刻试图往里挤。“先下车,先下后上!”小伙子大叫着奋力开辟出了一条下车路。张莉也紧跟着下了车,“骨头都要挤散了,我还是去倒新开的6号线,多倒两次地铁到单位吧。”
在微博上,网友们交流今天的出行情况时则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今天领教了10号线二期开通后的恐怖,快9点了双井站还人山人海的,我等了7趟车才上去。”“十号线二期和六号线地铁开通后,上班时间节省了25分钟,真好!”“在家门口就坐上了6号线,还不挤,真是好啊!”
目前,北京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442公里,跃居中国内地首位。北京市交通部门表示,在“十二五”规划里,北京要建设完成6号线、8号线二期等10条线路,运营线路达到23条,将彻底改善首都交通拥堵的状况。
与此同时,北京地铁日均客流量预计近期将突破千万人次,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而随着客流量持续攀升,地铁的拥挤也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交通专家段里仁曾表示,在北京,二环以内的中心城区功能过于集中,而居住区则多集中于城市周边,这就形成了潮汐式的交通流量,这种特点对于高峰时期的地铁运营压力非常大。还有轨道建设专家表示,在现有条件下,缓解拥挤的手段有限,而且实施的难度比较大。
不过,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的话值得期待: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建设高密度地铁线网,国内少有先例可循。北京还要继续努力,把地铁和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更好更方便,让更多的人圆梦。
北京人经常会这么向外地人描述他们身处的城市:“北京啊,别的都好,就是路上太堵了,地铁太挤了,房子太贵了,空气质量太差了!”2013年,这座寄托了无数人美好梦想的城市,是否会让人们感受到更多的交通便利、生活惬意?
(本报北京1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