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3年01月04日 星期五

拍卖巨头试水“出海寻宝”

——中国拍卖行业应对“寒流”迎转机

本报记者 邓崎凡
《工人日报》(2013年01月04日 03版)

2012年12月7日,西安美术学院“未来艺术家”大学生优秀作品拍卖举槌,百余件大学生作品通过竞拍的方式被藏家买走,艺术爱好者通过小小拍卖会与“未来艺术家”做了直接接触。

董芳 摄

2012年11月24日、25日,保利香港首场拍卖会,如同另外一家国内巨头中国嘉德去年10月初的香港首拍一样,拍卖现场人气旺盛,两天紧凑拍卖最终以5.2亿港元的佳绩落槌。中国拍卖双雄先后争雄香港这个国际拍卖中心,国际拍卖市场走来了“中国力量”。

“2011年秋拍,国内拍卖市场乏力。2012年的春拍更是引发不少人担心,几家大型拍卖行的成交额较上年均下滑50%以上。我们都疑心艺术品市场危机来得太快。”一位常年从事该项工作的业内人士说,“然而,后来的发展似乎在证明。2012年,对中国拍卖而言,迎来了新的转机。”

2012拍卖寒流来袭?

中国拍卖的发展不过是20多年的事。1988年是新中国拍卖的元年。当时的国家体改委决定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八大城市建立拍卖机构,开展拍卖业务试点。中国拍卖就此起航。

从1992年10月国内首次举办中国书画专场拍卖会落槌以来,中国拍卖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艺术品完成了从低谷到“亿元时代”的大跨越。

2011年的春拍,中国拍卖依旧疯狂。当年3月,纽约亚洲艺术周上,国际拍卖巨头苏富比的一件被定为“类属民国”的粉彩花瓶,估价仅800美元,最终却以1800.25万美元(约折合人民币1.18亿元)成交,超过估价2.25万倍。2011年的秋拍,拍卖中虽然爆出了亿元高价,在多个拍场内,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等名家作品均出现了流拍,成交额萎缩。

市场明显感受到2012春拍扑面而来的寒意,虽然各大拍卖公司精心策划,全力以赴,成绩难能可贵。李可染的作品《万山红遍》以2.9325亿元创下画家个人拍卖世界纪录, “过云楼”以2.162亿元成交,刷新古籍拍卖世界纪录。嘉德“胜日芳华——明清古典家具集珍专场”成交率达95.83%,“大观”书画夜场成交率为88.46%。

即便如此,交易量锐减仍成为2012年春拍最明显的特征。这在各大拍卖行的春拍成交额中体现得很明显:中国嘉德20.6亿元的成交总额还未达到去年同期53.23亿元的一半;北京保利30.31亿元的结果,相比2011年春拍61.31亿元下跌超过50%;北京匡时则由2011年春拍的约20亿元下滑至12.64亿元;而北京翰海9.44亿元成交总额同比去年春拍24.58亿元跌幅将近62%。

海外拍卖走来中国力量

2012年新春伊始,国内各大拍卖行就公布了当年的海外征集计划。2012年1月,北京匡时海外征集活动启动,征集范围遍及北美和欧洲的艺术中心及东南亚地区;2012年2月初,北京保利进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征集计划,覆盖全球十六国;2012年2月25日、26日,嘉德洛杉矶征集启动。各家拍卖行的海外征集活动争先恐后。1月至3月的海外征集活动也成为2012年中国拍卖大事记上惹人注目的一笔。

保利不是第一次到海外活动,事实上,该公司曾在2009年大规模公开进行海外征集。2011年,保利秋拍成交的艺术品中有约1/4来自北美,成交总额约20亿元。

“首次到北美征集,第一天上午陆续有人送藏品过来,到下午2点几乎就没客人了,第二天也没有客人送拍。送拍的多是老先生,且很少见到高质量的藏品,即便是不错的东西,藏家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我们看一下,并不会真正与我们签订委托拍卖合同。”谈及第一次海外征集,保利执行董事赵旭印象深刻地对记者说,“当年的情况和现在相比,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2012年北京保利北美行首站洛杉矶征集结束,就共征集300件作品。”

2012年10月,国际拍卖巨头苏富比和中国嘉德秋拍在香港陆续拉开帷幕,这是中国嘉德在香港举办的首次拍卖。此次举行的拍卖,嘉德的拍量却远大于国际拍卖巨鳄苏富比和佳士得。中国嘉德在两间不同的拍卖室拍卖一万件拍品,几乎每小时就要拍出100件拍品。最终,中国嘉德共收获4.55亿港元(5860万美元)的成交额,几乎是1.85亿港元的估价的2.5倍。

嘉德总裁王雁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香港是我们走出去并履行我们国际扩张计划的一个合乎逻辑的地方,我们希望我们的收藏家也来到香港。扩张的计划已经酝酿很长一段时间了,现在条件和时机对我们而言都成熟了。”

在谈起与国外对手进行竞争时,保利拍卖行执行董事赵旭同样信心满满。“海外华人目前仍倾向于让中国人经营的大型拍卖行帮助出售他们手中的艺术品。”他补充道,“中国人更了解中国的艺术品。”

中国拍卖依然任重道远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和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分列世界第三、第四的拍卖公司。这两家中国拍卖公司,在2011年底,分别在纽约设立了代表处和分公司,这被业界认为是中国拍卖里程碑意义的举动。

保利和嘉德是中国拍卖界的领头羊,但与有200余年历史的国际拍卖巨鳄苏富比和佳士得相比,却显得稚嫩许多。苏富比拍卖行1744年在伦敦成立,现已经拓展为四个拍卖中心,在4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90个办事处,在6个地方每年举行约250场拍卖会;佳士得拍卖行1766年成立,在32个国家和地区90个主要城市设有57个代表处、10个拍卖中心,在16个地点定期举行拍卖会。

苏富比亚洲区执行总裁程寿康针对两家中国拍卖公司在香港的拍卖表示:“领先的国际拍卖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国际声誉等优势,而中国嘉德等大陆拍卖行必须努力发展国际关系网络。”

程寿康并不担心中国嘉德和北京保利的香港扩张。“这是良性竞争,而非威胁。苏富比甚至可能受益于大陆竞争对手因进军香港而带来的中国收藏家资源。”

程寿康说,虽然一些中国拍卖行已符合国际拍卖标准,但也有一些中国拍卖行不具备同等水平的“透明度”。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总裁王雁南也承认,目前,中国的拍卖行跟西方相比在经营方式上仍有差距。她说:“拍卖活动有时能抓人眼球,但那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在中国拍卖巨头们试图登上国际新舞台的同时,也不得不在家门口面对国际巨鳄的竞争,国际拍卖巨鳄也在加紧进入中国的步伐。去年9月,苏富比拍卖行与北京的国有企业歌华美术公司在大陆建立了一家合资公司,苏富比方面持有该合资公司80%的股份,苏富比将负责其日常管理及营运。

“中国拍卖行想在国际舞台有所作为,还需全方位努力。”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