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免“暗箱操作”等拆迁弊端,成都曹家巷“工人村”改造探索“居民自治”
“每进展一步都对住房居民公开透明!”
2885家住户一致通过经广泛收集民意后提出的拆迁方案
本报讯 (记者高柱)“每进展一步都对住房居民公开透明!”去年12月28日,当记者走进目前成都最大危旧房片区的曹家巷“工人村”时,年逾八旬的该片区房屋“自治改造委员会”副主任徐恒告诉记者,正是由于旧房改造让住户居民选举出来的“自改委”做主,有效防止和避免了过去“暗箱操作”或强制拆迁所带来的弊端。据悉,在当月18日举行的曹家巷“工人村”搬迁动员大会上,2885名住户一致接受“自改委”提出的“原地搬迁、货币终结、异地安置”的3种可任意选择方案。
地处成都市北面的曹家巷“工人村”,建于上世纪50年代,属于典型的企业工矿棚户区,居住人员基本上是“省建”和“市建”的建筑工人。记者在现场看到,这片紧邻成都市中区的工人住房,全都被鉴定为高龄危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出门一身泥。”居民何国清向记者如此描述了他家在下雨时遭遇的情形。
今年,成都市为改善民生启动了对北部老旧城区改造工程,并且提出由“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改造思路,即:把每个街区或者片区是否参与改造的决定权,交予群众自己决定;同时,探索群众“自治改造”模式,规划设计方案和返迁安置方案由群众自己决定。
去年3月5日,曹家巷“工人村”正式选举成立了“居民自治改造委员会”,委员由当地2885户“老建工”选出的13名代表组成。“这13名委员都是当地居民,在曹家巷生活了几十年,大家知根知底。”74岁的“自改委”主任何希模对记者说。
“自改委”的成立,使曹家巷“工人村”的改造完全不同于以往政府征收拆迁、企业拆迁和旧城拆迁,它发挥了“群众主体”作用,其改造决策和方案及改造后的规划,完全由群众集体来决定,并且,改造的宣传发动、改造过程的民主监督,也由群众来实施。“我的办公室就在腿上和嘴上。”徐恒说,为充分反映民意,除“自改委”成员逐家逐户征询居民意见和建议外,聘请负责拆迁的开发公司同样如此。这不仅避免和防止了以往“拆迁”中存在“暗箱操作” 等弊端,而且还打消了少数人乘机“漫天要价”而拒绝拆迁的念头。
曹家巷“工人村”居民胡桂真对记者说,因这里居住的大多数人为低收入家庭,所以,有少部分人原来确实想能多拿点儿拆迁款,但“自改委”成员天天走家入户给大家算账、做工作,使人们普遍打消了这一念头,都盼望尽早能住进新房子。
“自改委”成立前,对曹家巷“工人村”改造只向住户提供了“原地搬迁”一种方案,不少住户对此难以接受。但“自改委”成立后,经广泛收集“民意”而提出了3种可任意选择的拆迁方案,并在近日召开的“搬迁动员大会”获得了一致性通过。
“我早就盼望住进新楼能娶上孙媳妇了!”曹家巷“工人村”93岁的住户张云贵说,“和谐”的拆迁,让他在耄耋之年终于看到了住上现代化新居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