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走进360行】“每天要弯腰1300多次”
双脚一前一后踩在轨枕上,上身与下身成钝角,道尺架在钢轨上,捏动把手直至道尺架平卡稳,读数。
2012年12月13日一大早,记者来到昆明铁路局昆明工务段读书铺线路车间,和线路检查工区的养路工们一起来到读书铺站“上班”,体验养路工的工作。
“这里有个超限点,记下来。”短短十几米的距离,只见工长陈昆涛不断重复弯腰、放尺、读数、站起的动作。
双膝跪在枕木上,弯腰,身体蜷缩在一起,俯身趴在钢轨上,脸与钢轨面平行,目光直视……每检查完一段距离的线路,陈昆涛还要重复这样的目测动作。
“我这几个动作,关乎列车能不能安全行驶,旅客坐在车上感觉晃不晃,抖不抖。”陈师傅目光柔和地说。
他告诉记者,用道尺可以测出铁轨的轨距、水平距离与标准值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大,列车晃颠得就越明显,如果差值太大还可能有翻车的危险。其他同事会根据检查结果,将这些差距消除。
“直接观测也是必要的。”职工曹余祖说,“虽然已经用道尺测量过,但是如果两根钢轨同时上升或者下降,就只能靠目测了,目测可以更全面地观测线路。”
车间党总支书记张春平告诉记者,弯腰的动作平均6.25米就要做一次,“负责检查线路的职工每天要做1300多次。”
因为离得近,记者闻到陈昆涛的身上散发出一股浓浓的药味儿。“是膏药味儿。”负责记录数据的职工秦宗喜说,由于每天频繁地弯腰,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腰肌劳损,膏药是工作必需品。
“检查的时候,注意力都在线路上,不会觉得难受,但一停下来,最难受的还是腰。”陈昆涛说。
每天下了班,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坐下休息,而是要直直地站1个小时,然后再做半小时的腰部运动,才能真正休息。
说着,陈昆涛将双手按在腰上,做腰部圆圈转动向记者展示他们的“工间操”。
瓦蓝的钢轨,蜿蜒着延伸到地平线与天际交接处,陈昆涛继续重复着弯腰等动作,他的手偶尔下意识地按揉着腰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