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三包”形同虚设,机械设备严重不足,呼和浩特市主要靠人工清雪除冰——
【新闻广角】大雪压出的城市环卫之痛

面对接连降雪,环卫工人的工作格外辛苦。 东方IC供图
12月6日上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区飘起了雪花。虽然天气预报说是小雪,但是市环卫局党委书记盛宇仍不敢掉以轻心。
“如果持续降雪,尤其是晚上如果还下,就得上路除雪除冰,可能又得战斗一个晚上。”盛宇说。
今年入冬以来,从11月9日开始的四场降雪,让呼和浩特的气候显得与往年格外不同。对这个北方城市的环卫职工而言,这意味着冰天雪地里的加班和对机械化、专业化作业的强烈期待。
8000多名环卫工人全部上阵,用了1600吨融雪剂
11月9日,初冬的呼和浩特市降下了一场暴雪。据气象部门报告,累计降雪量达28.2毫米,积雪深度最高达18厘米。呼和浩特市气象台发布了道路结冰红色预警。
这场降雪不仅来得突然,而且持续时间长。“由于市区气温稍高,白天降的雪落在地面化成了水,到晚上气温下降,路面就结了冰,这非常可怕。”盛宇说。
呼和浩特市环卫局启动应急预案。从当天晚上8点到第二天凌晨5点30分,全市45台融雪撒布车等各类车辆机具,向市区主次干道抛撒融雪剂近700吨,全市8000多名环卫干部职工全员上岗,重点对人行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口周边、公交站点附近进行补撒融雪剂作业和清理道路积雪工作。
当天,新城区环卫局职工郭全亮在市区北二环扫雪除冰。“那天天气非常冷,我上身套了五件衣服,最里面两件毛衣,中间两件棉衣,外面套一个环卫所发的工作服。”郭全亮说。
此次清雪除冰虽然出动了45台大小车辆,但是大部分的工作量得靠人工完成,尤其是车辆无法到达的小街巷、人行道、自行车道等。
今年62岁的新城区环卫工人韩庆文说:“下雪给我们工作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特别累,连续好几个小时铲雪撒融雪剂,胳膊和腿都僵了,不听使唤。”
“全市环卫工人大多数年龄偏大,身体有病的多。近几年呼和浩特每年的降雪不多,还能应付。今年这样高强度的清雪除冰确实很劳累。”盛宇说。
呼和浩特市环卫局副局长郝连军坦言,11月9日的降雪,主次干道的积冰大部分很快清理了,但由于铲雪车辆严重不足,人力有限,在短时间内把大街小巷全部清理干净确实存在困难。
11月15日和12月1日,呼和浩特又迎来两场降雪。又是全员上阵,撒融雪剂,人工清雪除冰。
“白天路上行人和车辆多,为了不影响市民出行和道路通畅,我们一般是在晚上作业,都是从晚上八九点干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虽然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对呼市来说不算太低,但是后半夜长时间在户外,寒风刺骨,阴冷难耐。”盛宇说。
连续三次清雪作业,全市光融雪剂就用去了1600多吨。
除冰“会战”,没有一个商户参与行动
新城区环卫局副局长王国华说,环卫工人同时还进行日常清理垃圾和保洁工作,短时间内完成清雪除冰任务难度大,希望社会力量参与清雪除冰作业。
12月初,一连几天上午,在车站东街立交桥下的人行道上,一位穿着蓝色棉衣的男子挥着大铁镐,将人行道上厚厚的坚冰敲碎,然后运到垃圾点。这位义务除冰的好心人名叫张玉斌,是内蒙古有色地质勘查局综合普查队的退休工人。
车站东街人流量大,张玉斌义务除冰引来市民的赞许,也有附近的两位老人和他一起清除路面积冰。
这一幕虽然让市民感动,但是义务除冰的市民却少之又少。而在城市市容管理中普遍实行的“门前三包”政策在呼和浩特市也不尽如人意。
《呼和浩特市市容环境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办法》规定,各责任单位要保证单位门前责任区内无积冰污雪。白天降雪,停雪后3小时内完成清雪任务;夜间降雪,次日上午11时前完成清雪任务。
按规定,城市道路两侧临街的单位,其责任区是本单位临街一侧房基线至便道侧石;无便道的,至道路中心线;凡有多门的责任单位,每门均实行“门前三包”。
但在连续四场降雪面前,“门前三包”政策形同虚设。记者连续多日在商铺比较集中地乌兰察布路、大学路看到,很多商铺和单位门前积雪和积冰并未清除干净,有的根本没有清除的痕迹,车辆和往来行人均小心翼翼,非常不便。
11月中旬,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星火巷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和部分内蒙古西部计划志愿者曾组织除冰“会战”,沿路挨家挨户号召临街商家一起参与除冰,但始终没有一个商户行动。
11月9日的第一场暴雪后,呼和浩特市城管执法局开展了落实“门前三包”铲冰除雪工作情况专项检查,动员沿街单位“自扫门前雪”。但是,很多路段仍然“收效甚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商户对“门前三包”政策并不知晓,有的“见别的商户不扫,自己也没扫”,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甚至根本就没有清雪除冰的工具。
呼和浩特市城管执法局二中队姚明生队长颇感无奈:虽然临街大型单位都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状,但有些单位往往不执行,而城管部门只能说服、督促,很难起到作用。目前沿街单位是不是自觉清除门前雪,都是靠自身觉悟。
专业化设备严重不足
呼和浩特市环卫局党委书记盛宇说:“虽然经过全市环卫干部职工几次集中行动和日常清扫,现在全市主次干道和重要小街巷基本清除完毕,但是光靠环卫职工的辛苦劳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长远看还得依靠机械化、专业化的作业模式。”
实际上,目前呼市的45台清雪除冰车辆根本满足不了需要。据有关人士透露,全市2700万平方米的清扫和道路保洁面积,至少需要几百台大大小小的车辆,包括融雪撒布车、装载车、推雪车以及刨冰车等等。
据了解,目前一台融雪撒布车50万元左右,一台刨冰车至少需要上百万元。但是,目前呼和浩特市环卫部门的经费不足,难以大批量购进大型机械。
不仅如此,车辆的运行维护也需要资金。“一台大型机械的司机至少每月得5000元工资,否则很难有人愿意干。大型车辆都是双发动机,一台负责行驶,一台负责作业,相当费油,还有车辆的保养、维修等等,都得花钱。”盛宇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北方很多大城市的清雪机械作业率逐步提高。乌鲁木齐、哈尔滨等市均购进了大量作业设备,大大提高了专业化、机械化程度。
今年入冬前,哈尔滨市筹资1.37亿元购置各类清雪设备285台,机械化清雪率提高到60%,环卫职工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王国华说:“目前呼市新城区机扫率仅为40%,现有5台融雪撒布车不能满足新城区近1000万平方米的清扫面积,至少还得增加2台以上。”
12月6下午,呼和浩特市区小雪基本停止。下班前,盛宇接到专门负责收集天气信息的工作人员的电话,说城郊西部又飘起了雪。这让盛宇一下子紧张了起来。“市区如果晚上再下雪,我们必须马上启动预案,全员上阵,再次清雪除冰。”盛宇说。
6日晚上,呼和浩特没有降雪,这让盛宇松了一口气。但是环卫工作人员似乎对天气变化异常敏感,每天都得从中央气象台等5个不同的气象网站收集天气信息,分析比较,而且要做5天~7天的预测。
记者了解到,目前呼和浩特市环卫局已经向市政府打报告增加清雪车辆,估计能增加10台左右。虽然不多,但这让全市环卫职工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