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欠薪、孙志刚事件等标志性内容
广州农民工博物馆展品选择受质疑
馆方回应:未刻意回避,日后会不断补充完善
本报讯(记者何东霞 叶小钟)一封封农民工寄回家的书信、一件件农民工用过的物件、一个个农民工南下打工的生活工作场景……日前,位于广州市白云区马务村的农民工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共陈列了5000件反映农民工历史变迁的展品,主办方表示,广州希望以农民工博物馆的方式向这座城市的建设者致敬。然而有关人士注意到,博物馆的展品缺少农民工与资方的抗争和曾受到的委屈,比如欠薪、孙志刚事件等内容,认为其展出的内容有所偏颇。
馆方表示,并没有刻意回避过任何事件,展品的选择和增加会听取各方意见,日后会不断完善。
记者在该馆看到,展出的内容非常丰富。馆方从3万多件候选展品中选出5000件作为展品,分有四层楼、十个章节展现。一层为专题展厅,复原了制衣厂和制鞋厂场景;二层以时代沿革、制度变迁为纵轴,展示农民工现象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三、四层是 “体验与服务”,主要是有关劳动和社保法律法规等专题展示。一位年轻的参观者表示,看后更懂得父辈的艰辛,更珍惜现在的生活。
也有农民工参观后提出,尽管展品都罗列出了国家相关政策的变迁,但并没有将政策变化的背景事件展现出来,例如虽然列出了国家废止了收容遣送制度,但只字未提这背后的“孙志刚事件”。64岁的农民工游木春曾为该馆捐出各种版本的暂住证10本,但仅有一本被选为展品,“只展出一本怎么能代表这段令人痛心疾首的历史呢?”他说。
曾为农民工的刘先生表示看完感触很大,“资料较全面,看得出有关政府部门确实付出了很多,但反映农民工生活艰辛方面的资料不多,农民工这个群体承受了城市很多异样的目光。现在农民工欠薪的问题比较严重,但我看完展览,没有发现有关欠薪的展品。”
据悉,中大医学院大三学生陈伟祥曾致信广州市建委,要求公开博物馆建设工作规划及征集产品的具体信息,并提交建议信,他希望让更多真实因素走进农民工博物馆,并建议在未来博物馆二期建设中融入更多的体验环节,让市民能亲身感受流水线上的辛苦。
展品征集办主任张宝颖告诉本报记者,博物馆由广州市政府投资,由白云区政府负责管理,企业从中参与。“现在前期的工作结束,已经移交给白云区区政府管理。至于下一步怎么完善,要等市政府来决定。”他说。
对于展品挑选的标准,农民工博物馆副馆长冯耀波告诉本报记者:“对整个农民工发展进程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或对整个农民工的政策改变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的,我们都会考虑将之列入展品范畴。”同时他表示,展品是由专门的专家小组选定,由于时间比较紧,很多展品都还是初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