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格局,辽宁工会的魄力“气场”
——来自辽宁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报道(三)
工会工作成效如何?光听工会或企业一面之词,都难免利益相关者之嫌。
营口市总工会的选择是:让社会评价。他们连续几年参加市委市政府开展的“万人评机关”活动:2010年,综合得分位列参与测评的市直112个部门的第一名;2011年,虽因受到评选规则改变的影响,综合得分依然排名第三……
“我们对自己做的工作有信心。让社会来评价,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工会工作的实际成效和工会的真正形象,其结果也更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更能赢得公众的认可。”营口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孙恩波说。
在辽宁,像营口市总这样将工作成效的评判权交给社会的,大有人在。
而这样的气势,源于辽宁工会对工作的自信,更源于全省工会工作渐成气势恢弘的大格局赋予工会人的底气。
社会化,开门办会
大连高新区许多白领从不讳言,最初吸引他们加入工会的,就是“会员服务卡”。
原来,只要拥有这张小小的“会员服务卡”,就可享受500来家商户提供的280多个优惠服务项目,涵盖了购物、餐饮、医疗、通讯、培训、健身、交通以及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方方面面,甚至买房子都可享受会员折扣,一年下来少则节省数千元,多的可达数万元。
“会员服务卡”能有如此高的“含金量”,主要得益于大连高新区总工会与社会各单位特别是商家的广泛深入合作。
“工会的力量是有限的,工会为职工服务是无限的。解决这一矛盾,必须走开门办会的路子。”大连高新区总工会副主席鲁前国说。
开门办会,意味着工会再也不能局限于自我循环,而是要努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社会化的工作格局,让工会工作更好地顺应社会需求。
艺术潮流更新快但演艺人员流动慢,使得许多文工团成了养不起的“包袱”。沈阳市总工会却逆潮流而行之,于2007年组建了市工人文工团。
5年过去了,文工团不仅没有成为“包袱”,反而蓬勃发展,已从成立之初的115名签约演员,发展到10余个团队近500名演员。其破解之道,依然是“社会化”这三个字。
“文工团以签约演员为主体,以众多加盟的业余演出团队为骨干,这样既能保证大小演出‘招之即来,来之能演,群众欢迎,喜闻乐见’,又做到不养闲人。”沈阳市总工会副主席王义清说,正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向社会演艺人才敞开大门,让市工人文工团既有“新鲜血液”补给,又能够轻装上阵。
无独有偶,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也有着类似的烦恼:完全靠工会投入不现实,但职工教育培训又不可或缺。认清这一点,省总工会将目光投向企业和社会力量,走与相关部门联办的路子。
看到数控技工短缺,省总工会主动与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等部门联手,借助中科院沈阳计算研究所的场地、设施和专业力量,合作建成数控技能实训基地,免费为职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和普惠制培训。目前,全省工会系统以联办的形式,已创建市级以上职工技能培训基地96个。
省总工会还积极与政府部门协调,使实训基地形成职工培训与评级、晋级相配套的“一条龙”运行机制,大大提升了工会职工技能培训的权威性和吸引力。
而针对现实中部分企业存在工资集体协商履约难的问题,辽宁工会同样在社会化中找到应对之策。
在各级工会的大力推动下,一个“人大检查、政协视察、劳动监察、工会监督、职工参与”的工资集体协商监督制度体系已经形成,仅2011年,各级工会就会同人大、政协开展了13次集体合同履行情况检查、评估、督察活动。
“这大大提高了工资集体协商的质量水平,增强了广大职工对这项工作的认同感,同时也让工会树立了权威、擦亮了形象。”辽宁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赵国红说。
主动融入社会,工会不仅收获了靓丽的工作答卷,还构建了彰显魄力的大格局!
规范化,不走过场
一份调查报告,得到省委书记两次批示,并直接促成省委省政府专门就此召开会议——这就是《辽宁省总工会关于全省劳动关系状况专题调查的报告》在去年创造的“传奇”。
原来,这份由赵国红亲自带队进行大规模专题调研形成的报告,在肯定了全省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的同时,也用大量翔实的数据直言不讳地指出,一些企业仍存在“普通职工收入偏低增长慢”、“社会保障不平衡”、“劳动时间和强度超限”等7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省总工会所提问题真实客观且切中肯棨,而就全面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工作提出的意见建议又极富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省委书记王珉两次批示,要求“要认真地抓一抓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出台一些具体措施,合力推进这项工作”。
这,正是辽宁工会推进工作的经典“套路”。
在辽宁省总工会一班人看来,随着劳动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凸显,工会日益被历史推到了前台,这要求工会的任何举措、部署都要经得起推敲和考验。“我们强调,工会工作必须用调查说问题、靠数据讲成效、借平台传理念。”赵国红说。
科学化、规范化,成为辽宁各级工会考量各项工作的自觉要求。
借全国工会“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的东风,省总工会进一步加大调研力度,今年以来仅专题调研中,各级地方工会便召开了4200多个座谈会,共组织了对3700多个企业和近6万职工的问卷调查,及时掌握了劳动关系状况和基层实际情况。
实施“六个专项行动”,是辽宁工会今年工作的“重头戏”。在正式启动之初,省总工会即下发了《全省工会“六个专项行动”百分考核方案》,有关“六个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考核要求及所占分值等,在其中规定得清清楚楚,各级工会担负的任务、责任一目了然。
为确保建会质量,省总工会一边精心制订《关于2011~2013年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工作规划》,明确了“力争到2013年,实现企业建会动态全覆盖,职工入会率达到97%以上”的目标,一边在全省部署开展建会“回头看”活动,对企业全面排查,督促非公有制小企业工会达到“六有”标准。
推进企业和社区工会服务帮扶站建设过程中,省总在试点推广的同时,就跟进标准化建设活动,要求企业和社区服务帮扶站做到有场所、有标识、有制度、有人员、有项目、有资金,并在《辽宁省总工会关于开展职工服务帮扶体系建设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中加以明确,确保建一个规范一个。
……
不搞形式、不走过场,让辽宁工会在推进工作时多了一分客观,也添了一分要求。近年来,凡是对上级工会的工作要求,辽宁工会在贯彻落实时总是自我加压、主动加码。
比如,全总在全国推进“两个普遍”,辽宁省总鉴于自身“两个普遍”工作在数量上已基本达标,便提出“两个普遍两个提高”,强调要在提高建会质量、提高协商水平上下工夫;而在落实全总要求的“双亮”活动中,辽宁省总则衍生出“工会组织亮牌子履职能、工会主席亮身份履责任”的理念,意在增强基层工会活力,促进企业工会干部敢于维权积极作为。
在规范化中更进一步,辽宁工会为责任注入智慧,并展示了勇气的光华。
职业化,人“在状态”
由于不少基层工会换届都安排在年底进行,指导基层工会直选工会主席,眼下成了抚顺市总工会的一件大事。
“临近年底事情很多,但再忙也得保证把直选搞好。”抚顺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袁方说,全市现有基层工会5175个,预计到年底能够直选工会主席1180人,占基层工会总数的23%。
虽然这一比例距“全市直接民主选举工会主席工作将建立常态”的目标还很远,但抚顺工会已经感受到直选的魅力。
“让职工自主选择自己信任的工会主席,不仅提高了职工对工会组织的信赖度,而且切实增强了工会主席的责任感和角色意识。”袁方说。
抚顺市总着力推进基层工会直选工会主席,只是辽宁工会推动工会干部职业化的一个侧面。
众所周知,工会干部能否“在状态”,直接关系到工会工作的成效和工会组织的形象。而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工会干部队伍,职业化是前提。
力推直选、开展社会化招聘、引进专业人才……在加快推进基层工会干部职业化的同时,辽宁工会还将重点锁定在工会机关干部素质的提升上。
省总工会率先垂范,继去年实施竞争上岗,对机关干部进行全员轮岗和交流后,今年又选派了21名年轻干部到企业蹲点锻炼,让他们在基层实践中学习更多的劳动法律法规政策等知识,掌握更多的协调劳动关系工作技巧。
所谓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能够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事实上,伴随着职业化的推进,辽宁工会工作越来越体现出专业的精准和力量。
以集体合同为例,质量不高致其为不少人所诟病,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项工作的开展,但在沈阳,近年来工会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势如破竹。
“我们就集体合同做出‘内容两具体、程序两必须’的规定,即内容上必须做到工资标准具体、工资增幅具体,程序上必须经过集体协商、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沈阳市总工会副主席段阳说,市总工会同时还建立了上级工会预审制度,要求集体合同草案提交职代会审议之前,必须由上级工会进行预审预查,凡未做到“内容两具体、程序两必须”的一律发回重新协商,“仅2011年,通过预审发回重新协商的集体合同就达784份”。
正是这种极为专业的制度设计和工作要求,确保了沈阳市集体合同不流于形式,大大提升了这项工作的公信力。
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但让辽宁工会人倍感欣慰和自豪的是,伴随着职业化的推进,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在扩大、美誉度在增强、吸引力在提升。
在昌图县,工会建设的职工文化体系惠泽全县文化活动,赢得老百姓们“工会是我们的文化粮仓”的认可;在沈阳,国家统计局沈阳调查队统计调查显示,职工对工会开展的集体合同工作满意率达到95.2%;在辽宁全省,工会正成为培养干部的摇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干部投身工会事业……
采访中,记者一次又一次听到,许多工会干部成了“赶不走的人”,有的甚至不惜婉拒提职升迁的机会,只是因为“工会接地气,有干头”。
很多时候,越是细节,往往越是具有象征意味。工会干部们对工会工作的痴迷,似乎摆不到“台面”上来,但中国工会的魅力“气场”,正从这些看似琐细的事件中,激荡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