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整合,辽宁工会的活力“源泉”
——来自辽宁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报道(二)
全省加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工作会议、全省工青妇工作会议和全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推进会议——仅2011年,辽宁省委省政府为推动工会工作与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就专门召开了3次会议,出台了2个红头文件!
“这就叫借势借力、整合资源。”面对记者未敢置信的惊叹神情,辽宁省总一班人却很淡定: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是工会的最大资源和优势,我们当然要用足用好!
在辽宁,这不仅是各级工会的共识,更是共同的行为遵循。用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赵国红的话说,工会工作牵涉方方面面,能否实现事半功倍,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处理发挥工会自身作用与依靠党政和社会资源优势的关系,特别是能否做好各种整合。
整合,学理上的解释是指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而在辽宁工会的字典里,它更强调的是通过有机结合,让那些单一看来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事物获得超值效果,进而拓展和放大工会工作的有利条件。
资源整合 , “ 四两拨千斤 ”
把工会“两个普遍”重点工作纳入市委重要工作内容,把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作为市委“百项民生工程”中的重要一项……这是阜新市委常委会确定的重要内容。市政府还将“推行企业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写入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列入政府为民办30件实事之一,并在人代会上向全市报告。
“市长齐继慧亲自带领人社局、财政局、政府办等有关领导到市总工会调研检查,并听取市长特约职工联络员对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意见。”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刘树峰说,“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党政成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主导力量!有了这样的资源整合,再难的工作也会迎刃而解。”
如今,阜新市工会组建率达到97.3%,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工资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而其背后,无一不镌刻着上述这样的资源整合烙印。
据了解,仅仅为落实集体合同制度,近两年,辽宁省总工会就推动省政府出台了辽宁省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规定、辽宁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规定2个政府规章,以省政府及省劳动关系三方等有关部门制发了10多个指导文件!
“工会是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主动争取并充分运用党政赋予工会组织的资源和手段是天经地义的。遗憾的是,很多工会恰恰忽视了这一点。”赵国红说。
认识到这一点,辽宁工会努力在发挥工会职能作用与发挥社会联动作用相结合上求突破,特别是在争取、整合各种资源上下功夫。
地方工会主席配备,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一地党委政府对工会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是工会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深谙此理,辽宁省总工会将此视为最重要的资源,牢牢把好工会主席“配备关”。
在省总的坚持和努力下,全省14个市总工会中,有13个市总工会的主席是同级党委常委;100个县(市)区工会主席中,有77人进入同级党委常委;至于3000人以上乡镇街总工会,全部配备了专职工会主席。
省总工会还着力推动工会组建、工资集体协商等工会重点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和党政工作考核体系。
“就拿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来说,已连续3年写入辽宁省委全会报告和省政府工作报告,并纳入省委、省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说起这一点,辽宁省总工会副主席刘世峰既欣慰又自豪。
在省总的示范引领下,各地不仅成立了由党政领导任组长的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领导小组,还采取签订责任状、联合发文等措施,确保党政领导在其中各司其职、各担其责。
“在不少地方,工资集体协商的第一责任人都是当地行政领导。”刘世峰说,争取和整合资源固然颇费心思和功夫,但只要党政主导的格局一旦形成,工会的思路、主张转化为党政的语言和要求,实际工作成效便可“四两拨千斤”。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5月,辽宁全省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36310份,覆盖企业12.4万家,占建会企业的80%,无论是合同数总量还是建制率,都在全国遥遥领先。
手段整合 , “ 化虚为实 ”
眼下,和谐劳动关系调研督查正在辽宁全省铺开。值得关注的是,这么一项“工”字色彩浓厚的调研督查,竟然集结了整整8个部门——省委政研室、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察室、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企联、省工商联、省外企协会和省总工会。
“开展联合专题调研和督查,比工会‘单打独斗’效果好得多。”辽宁省总工会副主席刘野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角度和关注点,这不仅有助于工作的全面推进,也可壮大声势、扩大影响、营造氛围。
“对工会来说,资源的整合固然是基础,但具体操作层面特别是工作手段的整合也须跟上。”在刘野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整合效应,实现工会工作模式由相对封闭的“自我循环”向开放式工作格局转变。
推动形成劳动关系三方实体化工作机制,便是辽宁工会强化手段整合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被摆上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各地纷纷成立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领导小组,辽宁也不例外,省、市、县都成立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领导小组。但是,组织架构有了,如果没有相应的工作机制,依然难以保证实际成效,甚至流于走过场。
辽宁省总的高明之处,是推动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领导小组设立日常工作机构,将领导小组办公室与省劳动关系协调三方办公室合署办公,并明确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由劳动关系三方联合议事、联合发文、联合督促检查,从而使这项工作有了机制保证。
辽宁工会整合手段的又一范例,是推动劳动关系三方进行“五部门改良”。
与许多地方不同,辽宁明确劳动关系三方由五个部门组成,即人社部门、工会、企联、工商联和外企协会。之所以将工商联和外企协会也作为企业方纳入其中,主要是考虑到以国企为主的企联,已不能完全代表外企和民企。
事实上,这一“改良”,不仅更加做实了劳动关系三方,而且为工会工作触角进一步向外企和民企延伸提供了可依靠和借力的后盾。因为,作为三方成员之一,推动外企、民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自然成为工商联和外企协会的职责所在。
工会工作环境,与各级党政领导对劳动关系问题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为让各级党政领导更加全面及时地了解掌握辽宁改革和转型期内出现的劳动关系问题,沈阳工会另辟的“蹊径”是——推动沈阳市委党校设立“劳动关系研究中心”。迄今,“劳动关系研究中心”已培训市管党政干部1500多人次。
“姑且不论这些党政干部由此提升了对劳动关系问题的处理协调能力,单是他们认识上的转变,对于优化工会工作条件便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刘世峰说,手段的整合,关键要消灭空白点,化虚为实,让工作有实实在在的抓手。
显然,这不仅是辽宁工会在实践中切身体会到的心得感悟,更是颇具针对性和实操价值的经验总结。
工作整合,“一加一大于二”
不仅进行扶贫济困,还提供法律咨询、就业培训、助医助学等服务,甚至举办小型用工洽谈会、开展多项文娱活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很难想象,门类如此丰富的服务,竟然出自一个小小的社区帮扶站。
而在营口,全市150个社区工会服务帮扶站,家家如此。
“社区工会人少事多,通过帮扶站将社区工会各项工作整合在一起,相当于收拢五指后一个拳头出击,实际效果大不一样。”营口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孙恩波说,如今,帮扶站成了社区工会开展工作的主要阵地和有力抓手,而老百姓也通过帮扶站认识了工会、了解了工会。
推动工会服务帮扶工作向企业和社区延伸,是辽宁省总工会去年提出的新要求,其目的是把工会服务帮扶站建到职工家门口、建到职工身边,在企业和社区普遍形成“千米服务帮扶圈”,使工会帮扶工作更加直接的惠及广大职工。
但企业和社区工会普遍场地有限、人手紧张,拉开架势单搞一套显然不现实。对此,辽宁工会的做法是,既集中人力物力,又通过整合创造条件,将相关工作“打包”后整体推进。
比如,将企业工会服务帮扶站建设与“职工之家”、“职工小家”创建活动捆绑在一起,共同部署、共同考核、共同达标,并要求企业工会依托服务帮扶站开展职工后勤服务设施建设活动,以强化工会服务功能。
至于社区工会服务帮扶站建设,则通过联建和依托建的形式,在场地、人员等方面借力社区资源,同时明确,社区服务帮扶站要把不具备独立建站条件的中小微企业涵盖其中,以扩大工作覆盖面。
目前,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建立服务帮扶站7128个,建站率62%;建立社区工会服务帮扶站3227个,建站率85%。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职工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工会工作千头万绪,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很难干出名目来。”赵国红说,为此,工会不仅要善于整合资源、手段,在工作上也要加以整合,做到重点突出、线条清晰,有所为有所不为。
基于此,省总工会在把握不同职工群体利益需求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基础上,将职工各项合法权益整合为六方面,即建会和入会权、收入分配权、民主管理权、安全与健康权、就业和社会保障权、发展和精神文化权,并相应大力实施基层工会组建、职代会和工资集体协商建制、职工服务帮扶体系建设、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建设、规范劳动用工监督检查、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建制这“六个专项行动”。
“抓纲带目”,工会各项工作整体性、关联性大大强化,立现“一加一大于二”之效。
以基层工会组建和工资集体协商建制为例,一方面,建会方式的创新保障了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如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的普遍建立,为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奠定了组织基础;另一方面,建制又“倒逼”着建会进程的加快,如为顺应开展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现实需要,各级工会组织不断加大行业工会的组建力度。
“你是你,我是我,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人如此描述辽宁工会工作整合的状态。
这或许不是最贴切的,但蕴含其中的既分工又合作的理念,正是辽宁工会工作活力不断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