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可否再造第二个“浦东”?
“2020年后的上海海洋新城和深水新港”高层论坛聚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建议依托横沙浅滩吹填成陆破除土地供给和岸线枯竭瓶颈
本报上海12月1日电(记者王娇萍)有限的土地供给正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而上海尤甚。正因如此,今天在沪举行的“2020年后的上海海洋新城和深水新港”高层论坛受到高度关注,其利用横沙岛“面向大海有两侧航道,背靠陆地有一片浅滩”的天然区位优势,进行滩涂围垦、吹填造陆,以缓解岸线和陆域枯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和加快上海走向海洋步伐的主张,更是引发有关方面丰富遐想。
此次论坛主题为“2020年后上海海洋新城和深水新港建设构想”,主要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特别是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在客观分析严重紧缺的土地、岸线等资源条件已制约上海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研讨利用滩涂围垦扩大城市发展空间,构建上海海洋新城,建设新深水港区,再造上海第二个“浦东”可行性。
而无论是构建上海海洋新城,还是建设深水新港,其焦点都牢牢锁定在位于长江出海口的崇明横沙岛。在与会专家看来,横沙扼守我国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T字形交点,南贴长江口北槽12.5米深水航道,北靠北港航道(规划10米航道),东临东海,经吹填成陆可新增土地约480平方公里,可谓集“区位、土地、岸线、航道”等众多优势资源于一身。更重要的是,在这里进行土地开发,不占用农业用地、不涉及动拆迁。
还让专家们动心的是,横沙通江达海、左右逢源,具有十分明显的建港区位优势和建20米以上深水港的潜能。著名全国劳模、港口航运专家、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的包起帆表示,随着经济的发展对港口需求的增加、周边港口的日益崛起以及船舶大型化的趋势,都使得上海港面临的缺乏可开发的深水岸线、缺乏超深水航道、缺乏陆域空间和集疏运方式单一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要率先实现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有必要对现行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建设新的深水港区。
支撑开发横沙构想的另一有力支撑是:长江口整治带来的大量疏浚土为吹填造陆奠定了基础。据测算,如果把长江口维护深水航道的疏浚土和其它航道码头的疏浚土全部利用起来,每年上海约有1亿立方米左右疏浚土,可在横沙造标高为5.5米的城市用地约2万亩,如以每亩地20万元计,可产生价值40亿元。可由于没有整体规划,目前这些疏浚土大部分倾倒在没有围堰的长江里,上滩利用率仅为20%左右,造成了极大的资源和能源浪费。
据专家们预测,充分利用疏浚土,加上港内水域开挖的土方,可在8-10年内建成横沙20米深水的大型港口,同时对于长江口深水航道维护、归顺水流、减少回淤也十分有利,可谓一举多得。
此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联合举办,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出席,并吸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相关研究机构、建设单位近百位专家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