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多了,对抗没了 “薪情”好了,矛盾少了
——郑州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纪事
5月中旬,郑州市总工会职工培训中心的教室里,曾在外省打工10年的任玉仙正在和十几个河南老乡一起接受免费技能培训。任玉仙计划在这次培训之后,利用工会鼓励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政策开一个糕点店。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在家门口就业,这对郑州市相关机构尤其是工会组织在人力资源利用模式、劳动力素质、权益维护等方面提出了更多挑战。
“现在在郑州打工,感觉日子有奔头”
对于来自驻马店确山县竹沟镇的农民工陈传军来说,今年春节期间作为市民代表与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的一次座谈,让他至今难忘。
“现在在郑州打工,感觉日子有奔头,幸福指数很高。”当了16年保安的陈传军说,市领导当场向一个外来务工人员承诺做好规范劳动关系、加强劳动监察方面的工作,维护好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我打了这么多年工还是第一次遇见。”怎样才能让郑州市民生目标落到实处,暖进人心?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有自己的思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以领导方式转变推进落实,以干部作风转变检验成效,努力把发展思路化为具体实践,让工作措施化为实际行动,把奋斗目标变成美好现实。避免民生政策“最后一公里”难落实的尴尬。
在此背景下,为了增强职工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确保一线职工的权益得到更多保障,郑州进行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实践。
今年3月,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中院设立劳动者权益保护审判庭,专门受理农民工讨薪、劳动争议、劳资纠纷等有关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民事案件。而这一创举,源于2006年郑州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职工之家专门设立的劳动争议仲裁第一派出庭。
郑州市还率先推进大社保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外来务工人员覆盖,积极稳妥落实“同城待遇”,让广大“新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大力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着手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实施了工资支付保证金、欠薪应急周转金、农民工记工考勤卡“两金一卡”制度。
在郑州职工维权帮扶中心,按照大病重症、生活困难、子女入学、工伤事故、下岗失业和突发困难等不同内容,制定了职工互助保障和特殊困难应急救助办法,帮扶更加直接、更务实、更到位。
针对工会调研中发现的农民工、下岗工人在职业技能上普遍培训不足的问题,在郑州市主要领导的协调下,市总与有关部门联合加大了对各类职业培训基地建设的政策和财政扶植力度,通过建立企校联动、社会办学、工会免费培训等多种形式,为企业和职工提供培训机会。
“培训能带来巨大的人力资源效益。”走访过3000多个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家庭的郑州市总工会副主席、市帮扶办公室主任李建霞算了这样一笔账:以市总就业培训基地为例,平均投入在每个培训职工身上的资金不到2000元,却能帮大部分人找到一份月薪2000元甚至更高的工作。
“企业与职工的对话渠道多了,对抗就少了”
4月27日,新郑综合保税区综保区内,郑州富士康科技园员工关爱中心正式揭牌并投入使用,这也意味着园区内13万名富士康职工今后在心理辅导、生活帮扶、法律援助等方面又多了一层保障。
此前,郑州市总专门选派了工会干部霍好勇,组建富士康科技集团郑州科技园工会并担任主席,在河南率先探索了一条向非公企业直接选派专职工会主席的新路子。
由此也拉开了富士康工会组建的“郑州速度”——自去年11月11日成立以来,富士康郑州科技园工会仅用54天时间,便发展工会会员11.3万余人,入会率达91.7%,组建工会小组2459个,拥有专兼职工会干部2472人。
“企业与职工的对话渠道多了,对抗就少了。”富士康集团副总经理何友成说,郑州园区工会组建的时间只有半年,但效应十分显著,企业管理层已经深深感到工会组织对于处理好职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矛盾的巨大作用。
在郑州,越来越多的非公企业、外资企业在认识到和谐劳动关系能有力助推企业发展后,纷纷要求组建工会。
“过去园区里的外企建工会要上级工会敦促,而现在都是主动要求建工会。”郑州新区党工委负责人说,随着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不断出现,“工人”的内涵在扩大,“会员”的概念在延伸,维权的意识显著增强,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人,大量流动的农民工,都成为郑州工会的“新鲜血液”;专业市场工会、楼宇工会等新型工会组织也应运而生,全市工会会员达到158万人。
“工人的‘薪情’和心情好了,矛盾自然就少了。”郑州市劳动部门负责人说,过去面对屡屡发生的劳资纠纷,有限的人手往往疲于应付。现在新的劳资对话机制,大大减轻了政府的压力。
“郑州是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实践者,也是受益者。”郑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李元法说,正是郑州市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级工会的有力推动和企业的自觉配合, 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发展,才带来了职工、企业双赢的局面。今年春节后,郑州市结合全总“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职工在基层”活动要求,迅速启动了工会干部进企业活动,通过一场场促膝恳谈,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呈现最详细最真实的职工民情记录,使得职工反映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线工人走到了前台,和老板协商共决每一道工序的工价”
郑州长城机器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由工会连续两年多来搭建的劳资协商对话平台,使得这家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年均增长16.6%。随之而来的是,技工“留不住”的问题迎刃而解,今年公司在新产品的生产及销售量方面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00%和50%以上。
普通职工与企业老总坐在同一张谈判桌前,为劳动所得及权益与资方唇枪舌剑,双方互相妥协、达成协议——类似这样的场景,在郑州越来越多地出现。从机械制造业到文化创意产业,从个体户到世界500强,从普通工人到白领……郑州通过谈判定工资的职工和行业越来越多,覆盖范围越来越广。
按照郑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各地必须把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抓手,将民生目标、为民办实事工程等项目纳入到政府绩效考核之中,每年初由政府与市直各相关单位、各县区签订目标责任书,年底进行总结考核表彰。
在登封煤炭行业,如火如荼的工资集体协商,以行业为“枢纽”覆盖中小企业,最终在薪资指导小组的协调下达成协议:井下工人工资平均4000元,井上工人工资平均2500元,较去年上涨了1000元左右,共有5万多煤矿职工从中受益。
在新密服装产业园区,区域类工资协商使得像“缝制一条裤子多少工钱”、“给衬衫上个领子有多少工钱”这类以前由老板一个人说了算的工价,逐步被精准化的工价协商取代。“一线工人走到了前台,和老板协商共决每一道工序的工价。”
实际上,郑州的一线劳动者可以“做主”的地方越来越多。在郑州铁路局,职工每年为企业发展提交1万余条合理化建议,内容涵盖安全生产、节能降耗、提高质量、缩短流程、挖潜增效、拓展市场等方面。
截至目前,郑州市各级政府、工会已先后投入专项经费1200万元,通过“一把手工程”、奖优罚劣、队伍建设、企业职工多方参与等措施,使该市近7万家企业的120万名职工尝到了工资集体协商的“甜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5%,年工资增长绝对值接近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