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化工长子的责任担当
吉林石化公司总经理王光军:“‘长子’,就要做出样子!”
作为新中国化工长子,近年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在总经理王光军的带领下,不仅创造出史上最好经营业绩,而且积极履行企业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彰显出卓越的企业品格。
对此,王光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语气坚定:“‘长子’,就要做出样子!”
“振兴地方经济,我们责无旁贷”
“今年,40万吨ABS一期、32万吨苯乙烯等项目将陆续建成投产。通过统筹推进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吉林石化正加快向打造千亿元产业基地、带动地方化工产业达到千亿元规模的目标迈进。”4月19日,在“央企走进吉林”活动中,王光军神采奕奕地对记者说。
“打造千亿元产业基地”,对吉林石化而言,如果放在10年前,恐怕连想都不敢想——历经50年的风雨沧桑,吉林石化在本世纪初一度深陷生存发展困境。
但是,到2011年,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却飞跃到724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起死回生,重振雄风”的关键,在于公司几届领导班子大力“调结构、转方式”。自2001年以来,吉林石化以“断臂求生”的勇气,先后淘汰关停落后装置近百套,削减产品种类1000余个。同时,上马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全新装置,使炼油能力达到10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达到85万吨/年,并相继建成全国最大的丙烯腈生产基地和ABS生产基地,完成了从“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彻底转身,从而呈现出一个全新的产业结构。
“主体装置虽减少了63%,但有16套装置的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前三名;产品种类虽减少了90%,但因坚持‘规模化、差别化、高端化’道路,销售收入比10年前增长了3倍。”王光军告诉记者,去年,吉林石化上缴税金达到75亿元,有效发挥了国有企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和带动作用。
作为占吉林市工业总产值1/4的第一纳税大户,吉林石化在努力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全市经济增速远远超越了全国平均水平。但以振兴地方经济为己任的吉林石化,并未满足于此。本着“长子”情怀,该公司近年来积极帮助当地政府建设化工园区,在项目设计、技术协助、污水处理等各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仅2011年,吉林石化就多次参与化工园区的招商引资和技术把关等工作,尤其是一举与4家跨国公司签下总投资超百亿元的项目大单,掀开了吉林化工企业国际化合作的新篇章。”王光军告诉记者,如今,以吉林石化为龙头,吉林市内下游深加工企业已经发展到200多家,一个全新的石油化工产业集群正在松花江畔崛起。
众所周知,除“化工长子”外,吉林省还有一个“汽车长子”——位于长春市的一汽。随着汽车工业技术的进步,化工产品在汽车上的应用比例越来越大,可达到全部汽车零部件的30%以上。
着眼于吉林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吉林省委、省政府近年做出一项重要战略决策——推进汽车、石化产业配套和长吉一体化发展。
“从地方发展角度讲,这一决策对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促进全省城镇化进程、拉动就业等,无疑具有深远意义。”鉴于此,勇担社会责任的吉林石化,携手一汽等36个单位组成了全省汽车和石化产业配套协作战略联盟,并在公司成立了相关领导小组,定期就项目立项、科研开发与地方进行协调沟通,为进一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不懈努力。
“我们的目标是,到‘十二五’末期,使公司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利税达到100亿元以上。同时,力争带动吉林省化工产业实现1000亿元目标。” 王光军掷地有声地说。
“维护和谐稳定大局,就是积极履行企业政治责任”
“公司投入30亿元,对30个职工住宅区进行了环境整治,并先后改造棚户区5个,还翻建了职工医院,新建社区医疗服务站10个。” 提起近几年生活环境的变化,吉林石化职工申连海笑容满面。
“作为党领导下的国有企业,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员工,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吉林石化履行政治责任的重要内容。”王光军对记者表示。
天津大学毕业生刘雯雯,几年前刚被吉林石化录用时,“做梦都笑出了声”:“每天班车接送,对一线员工免费提供三餐,定期开展体检,全员参与保险……这家单位对员工好着呢!”
为丰富员工业余生活,近年来,吉林石化还利用空余场地,建设羽毛球、乒乓球等文体场馆349个,并先后建立了两级图书室、职工小家,经常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质检工王鹏一边在体育馆打球,一边对记者说:“经过锻炼,我体质明显增强,上夜班也有精神了。”
吉林石化现有离退休职工3.5万人,为让这一庞大群体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吉林石化坚持开设老年大学,并陆续改扩建老年活动中心10个,设立社区老年活动站14个。
退休职工李鸣鹤,因中风行动不便,公司通过开展“心系万家”活动获悉情况后,立即为他办理了“送医上门”爱心服务卡。“如今,打个针,买个药,只要打个电话,医护人员马上就到。”仅2011年,公司就为200名离退休人员办理了爱心卡。
老职工王淑红去年罹患癌症,公司不但为其组织了捐款,还定期送来生活用品。据统计,从2007年至今,吉林石化累计帮扶困难职工14万余人次,资助贫困大学生2178人。
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吉化也曾沉积了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为此,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国有企业最重要政治责任的吉林石化,成立了以公司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两级维稳工作办公室,建立了700余人的维稳队伍,先后解决了退养职工工资待遇等九大类82个影响稳定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信访总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减。公司还先后安置了1.9万名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人员再就业,变社会不稳定因素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力量。
与此同时,吉林石化没有忘记集体企业那些困难职工——上世纪60年代初,该公司2/3的职工家属没有工作,为解决职工家属就业问题,吉化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厂办集体企业,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这些集体企业逐渐陷入严重亏损,被迫开始大规模减员,并长期拖欠有偿解除合同员工的有偿金、退休员工的社会养老保险金。随着体制改革,虽然集体企业早已与吉林石化没有了行政隶属关系,但吉林石化仍努力将集体企业的发展项目嵌入公司产业链条,全面帮助其提升自我生存发展能力,使其逐步走向良性循环,有效地保证了大局稳定。
“财富是一种责任,责任也是一种财富”
“今年可是开门红!一网下去,能捕到近百斤鱼!”4月下旬,在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正忙着捕捞开江鱼的渔民兴奋地对记者说:“以前上游污染重,江鱼几乎绝迹,如今随着水质好转,松花江又水清鱼跃了!”
“喝着上游水,想着下游人”,作为松花江上游最大的化工企业,吉林石化一直把“环境保护”当作企业首要社会责任,按照公司总经理王光军的铁面军令——带有污染的效益坚决不要,仅“十一五”以来,就先后淘汰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100多套,同时投资近14亿元,实施环保治理项目67项。
“环保优先”的种种举措,使吉林石化主要污染物COD排放总量5年内下降40%,出水COD浓度稳定控制在70mg/l以下,远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有效促进了松花江的调养生息,实现了企业、社会、环境的和谐相处,公司也连续5年被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评为“环境保护先进单位”。
为从根本上消除环境隐患,增强环境应急能力,从2006年起,吉林石化投资3亿多元,创造性地设计并建设了“三级污染防控体系”,为保护松花江筑起了一道“三重”屏障。经专家论证,该技术“将国内石油化工生产装置的污染防控标准向前推进了10年”。
此外,吉林石化每年还帮助承担处理公司区域外30多家企业的600多万吨工业污水、1500多吨固体废物,以及社区35万居民的1400万吨生活污水,力促地方的“水碧天蓝”。
在努力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吉林石化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将其作为国有企业的一项重要使命。无论抢险救灾、植树造林,还是扶贫帮困、参加农村书屋建设,在各类公益活动中总能看到吉林石化的身影。
2010年7月底,松花江上游遭百年不遇特大暴雨袭击,突发洪灾,两家民营企业的7000多只化工原料桶被冲入松花江。吉林石化组织450人的抢险救援队伍,昼夜兼程300多公里,在松花江上布置拦截防线,出色完成了化工桶的打捞、储存工作。
洪灾发生后,吉林石化还第一时间抽调20台潜水泵、10.4万条编织袋送往灾区;抽调6台大客车为灾民运送盒饭,免费为灾民提供纯净水13余万瓶;并组织公司志愿者与医护人员队伍,深入灾区开展志愿服务。
“美国前国务卿黑格有一句名言:财富是一种责任。但在吉林石化看来,责任,同时也是一笔财富。”王光军告诉记者,继向汶川和玉树地震灾区捐款534万元后,2010年8月,吉林石化又向吉林市遭受洪灾地区捐款1000万元、物资500万元。
履行社会责任,是衡量一个企业社会价值的重要指标。由于经常积极参加各类化学突发事件救援,吉林石化被省政府命名为“吉林省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近6年来,吉林石化先后被吉林市评为“最具社会责任感的杰出企业”,被吉林省评为“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先进集体”,连续三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