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2年05月03日 星期四

【新闻特写】小院故事多

□本报记者 陈昌云 本报通讯员 吕妍君
《工人日报》(2012年05月03日 002版)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4月15日18:10,云南曲靖工务段管内沪昆线上的炎方线路工区。

“老吴的这个新发明太给力了,今天的方枕作业效率整整提高了一倍。”

“小改小革那可是我们吴工长的拿手绝活。”刚跨进院子的小铁门,记者就听到两名职工的对话。

“咣咣咣……”班长吕金华和巡道工潘金发正在修理废旧拉杆。

西斜的阳光射进小院,照在几张汗津津的脸上。

“吃完饭,大家都有事干,说明我们工区的业余生活很丰富。”陈发扬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

“小陈,快点把垫圈送过来,这儿等着用。”吕金华催促道。

经过三下五除二的拆装,一根已经从正线“退休”的拉杆又可以重新“上岗”了。

在工区的工具房里,记者看到了49岁的工长吴长庆。

老吴一身工作服,坐在小凳子上,弯着腰,正专心致志地擦电镐上的油污。

“摸清每一米线路的脾气,苦干加巧干,对症下药,好线路慢慢就养出来了。”擦好电镐,回到院里,老吴又接着介绍自己的“养路经”。

炎方线路工区共有13名职工,管辖线路10公里,道岔19组,2011年7月管内新线全部开通,工区的线路质量一度陷入低迷状态,属于车间的“困难户”,职工的收入因此上不去,干活也没劲,违章、违纪频发。

2011年9月,吴长庆调到炎方当工长。

吴长庆刚到工区,炎方至龙津沟区间的新线尚未开通,只能沿用旧线,低焊缝、钢轨肥边、结头弹碴等病害多如牛毛,职工被这些“顽疾”弄得焦头烂额,曾荣获昆明铁路局“技术标兵”、劳模等称号的吴长庆用自己琢摩出的一个小窍门就把它们解决了——在病害处所安装短枕木头,有效延长了养护周期。

新线开通后,炎方站上的0801可动心轨道岔小毛病较多,吴长庆以前也没有养护过这种道岔,他虚心向车间技术员请教,自己再钻研摸索,采取起、拨、改、捣相结合的方式,道岔状态越来越好。

吴长庆工作中特别爱钻研,针对工区没有方枕器,人工方枕工作量大,费时、费力的问题,他将废弃拨道器改成方枕器,省时又省力,职工个个叫好。

“以前,工区线路差,每月轨检车奖几乎拿不到,还要被车间罚,现在老吴养护的线路在车间是数一数二的,每月要比宣威、珠江源工区的职工多拿200元左右,大家都幸福感十足。”吕金华放下手里的工具,向记者补充道。

设备好了,职工收入提高了,干活的劲头也就足了,室内台账管理得井井有条,修旧利废成了职工茶余饭后一项自发的“娱乐”活动。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小院里,敲打声还在继续……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