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2年05月01日 星期二

【身边的感动】矿井骄子的青春之歌

——记平煤神马集团六矿大学生采煤班

本报记者 赵昂
《工人日报》(2012年05月01日 001版)

平煤神马集团六矿大学生采煤班第二任班长董刚接过印有“工人先锋号”字样的牌匾时,热泪盈眶的他在脑海中不断闪现着井下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他的思绪回到了2009年9月2日,那一天,硕士研究生毕业的他第一次下井。

站在罐笼里垂直下降680米,耳朵鼓鼓得有些难受,进入巷道后漆黑一片,头顶的矿灯成了仅有的光源,巷道地面湿湿的,要时刻防止被铁轨或石块绊倒。作业面离井口有几里地,董刚背着沉重的设备沿着蜿蜒的铁轨艰难跋涉。“当时感觉就是一直往前走,却咋也走不到头……”他如是说。

铁轨渐渐到了尽头,幽深漆黑的巷道越来越窄,空气变得有些浑浊,巷道尽头,是我国首套全国产自动化综采设备,等待着新时期的知识型矿工前来操作。这套设备总投资5800万元,相当于同类进口设备的十分之一。“电脑、遥控、自动化程度100%”,这让传统的煤炭工人难以招架,因此在2008年8月,平煤神马集团六矿大学生采煤班正式成立。

整个班组只有12名矿工,采煤量却占全矿的三分之一,相当于该矿同期273名工人的总产量,先后进行十几项技术革新,安全生产无事故,全班工人都有大专以上文凭,其中还不乏研究生,平均年龄只有26岁。这些大学生矿工在创造了全国同类型矿井工效第一的同时,也转变了人们对煤矿工人的传统看法。

他们曾承受着各种偏见与压力

走出象牙塔深入地下煤海,脱下学袍换工装,大学生采煤班的每一名工人,都曾或多或少地遭到亲朋好友的反对和不解,甚至承受着各种偏见与压力。

董刚从西安科技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毕业时,已被中国重型机械研究设计院相中,这可是令人欣羡的好单位,但他执意要回到老家河南省平顶山市。当初原本只期望能招到本科生的六矿,由此意外得到了一个“宝贝”,矿上有意安排董刚去机关工作,但他主动提出要从一名井下采煤工干起。此时,董刚研究生班里的30位同学都已留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或企业管理部门工作。

得知董刚要去当矿工,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反对,老师和同学们不解:十几年寒窗苦读拿到硕士学位,难道就为了去挖煤?父母更不同意,家里就你一个孩子,井下艰苦危险去不得,甚至有人建议他去“看看心理医生”。

“我从小在矿山长大,矿山有我割舍不掉的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志向不一样,选择也就不同。”董刚的父母都是煤矿工人,小时候他看到三五成群,满脸煤灰的工人们升井后聚在一起聊天,有种很温暖的感觉,他想在基层做出一番事业。

大学生采煤班第三任班长王香瑞,是个戴眼镜的斯文小伙,毕业于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母校已同意他留校任教,但他却选择去煤矿。“我觉得煤矿就是我的归宿,在这里有一种踏实的感觉。”王香瑞说。他刚到矿上时,矿里原本想安排他去机电科从事管理工作,但王香瑞的回答是:“我是学机械制造的,离不开现场,让我到生产一线吧。”

毕业于黄河科技学院计算机专业的董少武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家境殷实,父母本想让他回漯河子承父业,做建材生意。但当董少武听说自动化综采设备需要学计算机的青年学子时,毫不犹豫地去报名要求当工人。

……

在冲破传统就业压力和偏见时,每一名个大学生矿工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我们不是一时冲动,我们想把自己有限的青春年华献给基层。”大学生矿工们心知肚明,自己将面临怎样的不解和压力,但他们惊讶地发现,有人竟会与自己志同道合。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产煤国,但5年前,国内煤矿企业竟无一个国产电子控制工作面,长期以来的手工式作业,让采煤业在社会上留下了“苦脏累险”的形象,而高学历矿工的出现将逐步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想用自己的知识改变矿山,把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董刚告诉记者。

“知识不是用不上,而是不够用”

火热的生产一线磨砺着文质彬彬的“天之骄子”,而大学生矿工也在用自己的知识和综合素质,改变着百里煤海的点点滴滴。

平煤神马集团六矿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上综采设备之前,用放炮采煤法一个采面需要几十名工人,即便用综采设备也需要30多人。但如今使用全自动综采设备,一个采面只需要两三个人。高素质工人驾驭现代化的一流设备,一线人员的数量下降了,产量却大幅度提升,安全系数也因此从本质上得以提高,即便发生不可抗力因素,也不会发生重、特大事故。如今,六矿大学生采煤班的采煤、推架、喷雾等工作全部实现由计算机操作。

日产煤6985吨,月产煤18.5万吨,大学生采煤班12名工人创造的效益,可以与中部地区一座中等煤矿相匹敌。大学生矿工不仅给煤矿带来产量上的大幅度提升,也带来了班组建设,安全生产方面的巨大改变。

大学生矿工良好的综合素质为安全生产带来一定保障,他们善于观察,能及时排查隐患,处理问题也敢于担当。“他们发现瓦斯超标,就直接拉闸停产。”大学生采煤班第一任班长解绍伟说。大学生矿工们还每4天进行一次生产作业分析周期,确保安全高效生产,几年来不仅没出现一起安全事故,连井下常见的擦碰伤也没有发生。除此之外,他们还实现了综采工作面“跳眼”、“搬家”一次性试车成功,并创立了“6532”工作法。

有人曾问他们,当矿工是不是大材小用,书本知识是否作废了?董刚的回答是:“大学生在基层大有用武之地,我们学的知识不是用不上,而是不够用。”为了更好地使用新设备,推动技术革新,大学生采煤班自发组成了学习班,每周定期集中学习,聚在一起搞技术攻关,甚至跑到几十里外的新华书店查阅资料,先后完成了“自动化冷却喷雾系统改造”、“采煤机红外检测系统改造”等十几项技术改造,其中仅“自动化综采工作面管理软件设计”一项,就可月增产原煤500吨,每天创造经济效益达240万元。他们的技术革新弥补了原设备的技术缺陷,提高了设备的安全系数,还为厂家提供了大量数据,使这套自动化综采设备达到了在全国煤矿普及的技术水平。

“越是条件艰苦的地方越需要创新,越需要有知识有志气的青年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更有力量。”董刚如是总结。如今“井下天地大有可为”已成了大学生矿工的共识。

“从没后悔过自己的决定”

换上了工装,戴上安全帽,腰带上挂着数斤重的自救包和其他必备设备,记者和大学生采煤班第一任班长谢绍伟一起来到800米井下。

作业面距离井口还有几里地,记者跟着谢绍伟一步一步向矿井深处走去,沿途不断碰上正在返程的工人。步行一段路程后,因装备较重,加之巷道崎岖,记者的后背已被汗水浸透,感觉口渴难耐,原本缠在脖子上的毛巾,也不知何时掉在了地上。

从作业面返回井口,记者的体力渐渐有些不济,最后脑袋里只有一个念想:早点爬上去。直到升井后走出罐笼,看见阳光的那一刻,才长长松了一口气。而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来回,大学生矿工每日都要如此往返,有时还要携带大量装备。而到了工作面,一天的工作才算正式开始。

董刚每天作息的时刻表是这样的:早晨7点开会,会后下井,升井后洗完澡往往就是晚上7点了,8点下班,到家时间是晚上9点,日复一日。大学生班组分为操作组和维护组,操作组工作时间实行“3班倒”,而维护组则随时根据需要下井。

将近3年的时间里,董刚没有休过几次假,“结婚时陪爱人去了趟武汉,待了一天。有一次她病了,我请过一天假。”为便于工作,他没有住在市区装修好的新房,而是在矿区附近租了一间12平方米的小房子。董刚从没后悔过自己当初的决定,唯一的遗憾是对妻子有所愧疚,“这些年我欠她很多,真的,将来我一定还她。”

“基层大有用武之地,我们的青春永远无悔。”毕业于洛阳理工学院自动化专业的矿工杨双林说。记者曾问董刚,日后有什么打算,他坦言想再去读个博士,“之后呢?”“之后,我想在煤矿上做一番事业。”

“选择基层,绝对不是选择了卑微与平凡”

谢绍伟记得,1996年刚工作时,中专毕业的他是全矿学历最高的采煤工。那时的矿工们工作条件艰苦,学历水平低,收入亦不高,被人们认为是“傻大黑粗”,愿意嫁给矿工的姑娘寥寥无几。后来他通过自学拿到了大学文凭。

但现在,一切都变了。

董刚目前的月收入已经破万,班里其他成员多数也能拿到七八千元月薪。大学生矿工中有不少人已经在市区买了房子,主动找他们说媒的人竟排起了长队,高学历高收入的新时代矿工俨然成了“香饽饽”。“谁说矿工不好找媳妇?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有前途,新时期的知识型工人有出息,哪个姑娘不喜欢?”说起大学生采煤班,平顶山人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

大学生矿工刘彦兵下井前,担心未来的岳父岳母不同意。当时还是他女友的吕晓娟告诉他:“好男儿在哪儿都有一番事业,将来我就是辞了工作,也要跟着你。”后来,刘彦兵一心扑在工作上,连续三个除夕夜在井下度过,没能和妻女吃上一顿团圆饭。为支持爱人工作,吕晓娟真的兑现了承诺,辞去在老家的教师工作。

“选择基层,绝对不是选择卑微与平凡,而是选择了责任与奉献。”大学生矿工们如是说。为了让更多大学生在基层早日成才,六矿对大学生采煤班实行流动制,即在始终保持12个人名额的同时,让已经成长起来的成员,流动到矿上的其他岗位,再从每年新招聘大学生中补充新成员,让大学生采煤班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如今,经过磨砺,一大批大学生矿工已经在基层脱颖而出,走向了更高一级的岗位,谢绍伟现在成了六矿主管技术的副总工程师,第二任班长董刚也开始负责综采四队的管理工作,当年的“班兵”王香瑞继任为第三任班长。

大学生采煤班的故事还改变了中原大地学子的就业观。一听说是大学生采煤班所在单位来招聘,许多青年学子当即就报名要求到基层生产一线去,仅六矿一个单位,去年就招到了9名硕士生。

现在,整个平煤神马集团已经有了50多个大学生班组,矿井上下到处都活跃着高学历工人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改变着矿山面貌,也抒写着自己的绚烂人生。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