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思考】加强职代会制度建设关键要落实职能增强实效
张有贵 观点
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职代会的实效性方面,要把扩大职代会建制面、落实职代会职权作为职代会制度建设的中心任务
加强职代会制度建设对于推进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企事业单位科学民主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职代会的实效性方面,要把扩大职代会建制面、落实职代会职权作为职代会制度建设的中心任务。
职代会制度建设的基础是要覆盖广泛,扩大建制面才能使职代会的作用和影响力更好地显现出来。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进行改制、主辅分离和股份制改造等,公有制企事业单位数量逐渐减少。与此同时,非公有制企业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这些情况给扩大职代会制度建制面带来两大挑战:一是如何让公有制以外的企业接受职代会制度;二是以怎样的方式将非公有制企业纳入职代会制度框架之中,简而言之,职代会制度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从理论和操作层面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建制。
当期,我们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看待职代会制度向非公有制企业延伸的理论问题。因为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企业职工以自己的技能、智能、体能等作为资本,以付出劳动为形式,投入到企业,与企业成为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作为利益相关者,职工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企业管理;从和谐劳动关系的角度来看,劳动关系在运行和调处过程中,需要通过民主管理这样一种制度安排,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求大同存小异,体现大多数职工的意愿,协调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关系。显而易见,职工在企业中参与管理的权利来源于其劳动力资本投入者、企业利益相关者的身份,与企业所有制没有必然关联。
一般来说,职代会制度是一项包含特定的组织原则、议事规则、权责利关系和工作制度的制度体系。
健全和完善职代会制度是个继承、创新、发展的过程,是职代会制度建设中最具灵活性、开拓性的组成部分。在职代会职工代表管理方面,一是要解决代表民主参与的主动性问题,二是要解决代表提升参政议政能力问题,三是要解决代表的后顾之忧问题。给予了职工代表一定的压力和动力,让其更加认真地对待代表身份、履行代表职责。职工代表培训制度是代表管理的常规制度,对提高代表参政议政的能力有很大益处。它能激发代表提交提案的积极性,提高提案质量,有效组织提案的落实和反馈,形成很好的提案制度,要通过考核、奖励等措施,鞭策、鼓励职工代表提交提案;通过评选表彰等措施鼓励职工着眼于企业发展大局,为企业出谋划策,对涉及切身利益的事项既表达诉求又能够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落实责任制是保证提案及时落实和反馈的关键,要设定不同类别提案的责任部门、明确责任人,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提案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优化企业管理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让企业行政方更加重视职代会意见。
职代会的职权范围分为几类: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评议权、选举权。增强职代会的实效性,必须落实职代会职权。
突出保障职工享有知情权,是一切职权的基础。参与权是职工代表参与企业管理的重要职权,也是职代会行使最多的职权。在参与权的设定上,要把握权责利相对等的原则,通过多级职代会的形式促使行政权力与职代会的参与范围相一致。职工代表可以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达到参与企业管理的目的。表决权是职代会维护职工切身利益事项的关键职权,要通过制定相关制度落实表决权。企业的重大事项都要通过投票、表决的形式,来体现职代会的职工表决权。评议权是职代会对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实行评议监督的权利。对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事业单位都应实行职代会民主评议,由职工代表对领导人员和领导班子进行综合评价,民主评议的结果供组织部门考核干部参考,作为对领导人员使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选举权是通过职代会选举产生参加平等协商的职工方代表和代表职工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的职工董事、职工监事的权利。从选举与被选举的关系来看,由职代会选举产生的职工方利益代言人理应对职代会负责,职代会理应为选举出的代表做好服务,这使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职工董事监事制度与职代会制度具有了更加紧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