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一线蹲点】千年铁矿,三代劳模诠释劳动真谛
黄石,湖北省东部一座矿冶之城。这里,城因矿而建、因矿而兴。
铁山,黄石市内一个小城镇,这里因矿而建区,因山中丰富的铁矿而称铁山,这里的武汉钢铁集团大冶铁矿的开采史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东吴时代,是谓千年古矿。
4月6日清晨,我们迎着朝阳,与矿工们一同走进这座千年老矿。
“工厂没有别的,就是一个真正体现劳动真谛的地方!”随行的工人,颇为自豪地表达自己对工厂的理解。
“来工厂就要看劳动,看劳动还得看劳模!我们选矿车间球墨岗位上,师徒三代可都是咱市的劳模!”一旁的年轻球磨工拉着我们去看看他们车间最苦最累也是出劳模最多的岗位。
到了选矿作业现场,想找到球墨岗位一点都不难,只要跟着最震耳的轰鸣声走,一准儿不会迷路。
不过,人还没踏进作业现场,就先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这是作业时的药水发出的,一般人不掩住口鼻都难在现场待上5分钟。
在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中,记者见到三代师徒劳模中最年轻的一位——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干了17年的骆军祥。他热情地向记者介绍着自己耳熟能详的工作,可是记者只能盯着他的嘴唇不断揣摩他的意思,他的话常常被记者大声的“啊?你刚说什么?”所打断。交流中,记者得知,因为设备升级,机器的轰鸣声已经比原来小了很多,在骆军祥的师公蔡传本那个年代,球墨岗位出来的人在家里小声说话都能有“振聋发聩”的效果。
在矿里,选矿车间球墨岗位是个苦差事,但却是一个重要岗位,如果把矿石的生产流程比作人的“消化系统”,那么球磨就是“胃”,它把矿石磨成浆状后供给下工序的磁选、浮选等“小肠”吸收营养,从而保证整条矿石生产系统“身体健康”,为炼钢高炉输送优质的“精粮”,因此素有“球磨一响,黄金万两”的说法。
骆军祥是1995年来到这个岗位的,老劳模方国俊成了他师傅。2000年,随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闭坑,矿山每年自产矿石100多万吨,需要外购大量矿石,骆军祥面对矿石“贫化”、矿源“杂化”等带来的“难磨难选”困难,虚心向师傅请教,带领自己班组刻苦钻研,成为生产攻关的排头兵。2006年,他带队研究成功的课题,荣获湖北省优秀自主管理成果奖特等奖,球磨班也被评为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
看着徒弟骆军祥的成功,师傅方国俊露出欣慰的笑容。1991年,方国俊从矿山技校毕业后当了一名球磨工,上班第一天,面对嘈杂的噪声和一身矿浆、一手水泡,他想打退堂鼓。他的师傅、老劳模蔡传本看出了他的心思,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工人只跟徒弟说了一句话:“只有人操纵机器,没有机器吓跑人……”就这样,方国俊在这个岗位上扎下了根。最初,他仔细观察师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操作方法,记在小本上再到球磨机旁体会、熟悉、演试……
当矿石性质发生变化,原来的球磨操作方法越来越不适应磨矿工序新要求时,方国俊创造的新操作法成为整个武钢集团的先进操作法。然而,他并不满足,始终钻研生产中的难题,先后有6项成果荣获全国自主管理优秀成果奖。
回忆自己的成功,方国俊感谢师傅当年的“当头一喝”,而已经退休在家的蔡传本则一直没能放下自己的球墨情缘,在听说矿里又发现矿脉的消息后,他激动地拨通了徒子徒孙的电话,“新矿面世,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