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雷锋精神 岗位创先争优】“这是我和老人们的缘分”
——记青岛“敬老车”车队带头人李学铭
12年“敬老义运”,从他的提议开始
4月2日,在青岛交运集团温馨出租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李学铭和他的“敬老车”,醒目的“敬老车”标志粘贴在车辆的前后挡风玻璃上。
“我们‘敬老车’车队是驾驶员自愿组成的,常年为70岁以上的打车老人提供免费服务,对于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老人,我们还提供免费预约服务。”提起“敬老车”服务项目,李学铭不无自豪。李学铭和敬老车结缘,要从1999年说起。为了庆祝第一个“国际老人年”,李学铭所在的公司组织了一系列敬老志愿服务活动,李学铭第一个报名参加,活动结束后,他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
“敬老服务没有终点,活动结束了,但‘敬老义运’还要继续做下去。”抱着这一想法,李学铭主动找到公司领导,说出了组建“敬老车”车队的想法。公司领导非常支持,并最终由公司牵头成立起一支常年为老人志愿服务的“敬老车”车队。
从最初组建到现在,“敬老车”车队已经走过了12个春秋,车队的成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李学铭一直在坚持着。用公司管理人员的话说,“‘敬老车’车队这个集体能十几年坚持下来,多亏有李学铭这个核心。”
“能为老人们做点事,我很高兴”
在李学铭十几年“敬老义运”的道路上,他与很多萍水相逢的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2001年的一天,李学铭开车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绿灯,看到一位驼背老人正走在路边。李学铭见老人行动十分不便,便主动请他上车,免费把他送回了家。老人下车时,李学铭给了他一张名片:“大爷,您以后需要出门就给我打电话,我过来接您。”
自此,每当王大爷有事要出门,就会拨打李学铭的电话,这一服务就是3年的时间。3年里,李学铭从没让老人等过一次。见李学铭这样风雨无阻,分文不收,王大爷心里很过意不去,有时就会买些生活用品或糖果送给他。李学铭说:“老人的心情我能理解,如果我不接受这些小小的心意,他肯定不会再让我去接他了。”接受了老人的心意,李学铭也牢记在心,总是在逢年过节时给老人送上一份礼品。李学铭最后一次到楼下等他的时候,老人在下楼时突发心肌梗塞去世,李学铭像儿子一样守在他的身边。“和他相处了3年,每周都去接送他至少两次,感觉就像自己的父亲,没想到就那么突然地走了……”回忆起王大爷,李学铭这位年近五十的汉子眼圈禁不住红了。
在青大一路老年公寓,老人们对待李学铭就像是自己的儿子。老人们说:这所老年公寓建在山上,我们腿脚不灵便,出入很不方便,多亏了李师傅,打个电话就风雨无阻地来接送……自2006年初开始,李学铭就向老年公寓的老人们发放了“敬老名片”,常年免费为这些老人提供预约乘车服务。5年过去了,只要接到老人们的预约电话,李学铭总是提前10分钟来到公寓等候,有时要空车跑回十几公里也在所不惜,分文不收。
老年公寓的聂大爷说,“李师傅心善,老人们出出进进,车接车送不说,遇着腿脚不便利的,更是背着上下车。”
面对老人们的称赞,李学铭说:“这是我和老人们的缘分,能为他们做点事,我自己心里也很高兴。”
“敬老车”,流动的“红飘带”
为了让“敬老车”服务持续开展下去,李学铭还根据自己多年从事“敬老义运”服务的经验,和公司一起组织编写了“敬老车”特色服务流程、服务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等规范性文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敬老车”特色服务体系,建立起特色服务流程。在李学铭的建议下,交运温馨出租公司邀请专业医生对“敬老车”车队驾驶员开展紧急救护知识讲座,购买老年生活类报纸和专用报袋,不断丰富“敬老车”的服务内涵,为老人出行提供更多便利。
“在李学铭的带动下,我们公司的‘敬老车’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公司很多‘红飘带’驾驶员也自愿加入到‘敬老义运’的队伍中,‘敬老车’已经成为流动的‘红飘带’。”交运温馨出租公司的管理人员说。
“敬老义运”,一辆出租车每月要遇上十几次,起码少挣几百元,而李学铭却坚持了12年。提起自己为“敬老义运”的付出,李学铭却说:“我在营运中经常遇到出行不便的老人,每当此时,我都会想起自己的父母,他们远在东北,我不能时常孝敬左右,为这些老人做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心里也会感到安慰,看到老人们开心,我就满足了,天下的老人都是我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