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2年04月07日 星期六

【国家电网青岛公司发挥夏晓宾标杆作用·创新篇】百花盛开春满园

本报记者 杨明清 本报通讯员 郭雪梅
《工人日报》(2012年04月07日 001版)

在国家电网青岛供电公司,夏晓宾是个不折不扣的名人。曾经的他是一名初中毕业生,现如今的他是中国智能变电站改造安装第一人,实现这一跨越的艰辛不是常人能够想象的。他不屈不挠的学习劲头、勇于创新的钻研精神,对于青岛电网公司的广大职工来说,已经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

为充分发挥夏晓宾的标杆作用,青岛供电公司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实施了18项系列创争工程,成立了37支共790人的共产党员服务队。如今,青岛供电公司已经涌现出了31个“先进集体”、88名“优秀员工”、30个“先进班组”;在青岛供电公司开展的“每季之星”活动中,涌现出了钟钢、张明财等46名“每季之星”;变电站工区操作三队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岗”,队长周君荣获“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和“青岛市巾帼建功十佳个人”称号……

在夏晓宾创新精神的鼓舞带动下,青岛电网公司广大职工技术革新热情高涨,涌现出一批职工创新明星,可以说是“百花盛开春满园”。

夏晓宾带出的研究生徒弟

受夏晓宾影响带动的职工中,有一个不能不提,他是夏晓宾的徒弟汤磊。

汤磊研究生毕业分到了夏晓宾所在的班组,他发现夏班长简直是个“神人”。汤磊和同事们一起去现场干活,遇到问题怎么都解决不了,可给班长打电话一说,班长马上就能指出原因所在,给出处理方法,几乎“百发百中”。

一个偶然的机会,夏晓宾跟汤磊聊天:“你不觉得我们的电缆对线工作太繁琐,准确率还不高?能不能想个简单的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摸索,汤磊发明的电缆芯线对线器出炉了。这个电缆芯线对线器,采用微机控制电缆芯线的选择和编码,通过芯线本体传输微机编码,利用译码芯片译出电缆芯号并显示出来,能快速准确地将变电站二次电缆芯线校对出来,节省了大量的劳动时间,原来需要四五个人干的工作量,现在一个人就能完成,而且对线准确率可达100%。

汤磊的小发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应用后,效果极佳,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这个小发明按照30套成本推算,可直接节省成本86100元,每年可节省劳动成本1.2万元,每年可减少120个误接线,电缆芯线对线正确率由原来的98.5%提高至100%,单根电缆对线时间由原来的大约10分钟降至大约4分钟。

汤磊的这个小发明获得了青岛市2011年“创新创效创意大赛”二等奖,可汤磊丝毫没有满足,因为夏班长给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能和符号头打印机联合起来,对线后直接把芯线符号头打印出来就更好了。

这成为汤磊现在继续创新的目标。

三获“国优”称号的班组

青岛供电公司修验工区是公司的重要生产车间,开关班的创新意识非常强,眼看着夏晓宾带领的保护班取得了一项项成就,开关班也毫不示弱,他们的QC(质量控制)小组“五月的风”,先后三次获得“国优”、“国信”称号,多次在全国质量协会、山东电力集团公司获奖,成为青岛公司乃至山东电力QC活动的一面旗帜,大量QC成果有效应用于生产管理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开关班担负着青岛公司129座35千伏以上变电站的开关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实际生产中为开关设备补充六氟化硫气体成了日常工作,其工作量占据开关班日常工作量的一半以上。由于充气的过程是一个气化过程也是吸热过程,因此充气过程中必须加热,而这种加热仪器如果便于携带,就可以方便地在现场使用。针对现有加热仪器存在的不足,开关班QC小组决定研制一种“便携式六氟化硫钢瓶加温仪”。

在组长高波的指导下,班长孙振勇带领大家开始了调研分析,先找出问题所在,然后班组成员分头通过不断的试验、论证,寻找最佳方案、最佳材料、最佳对策,最终研制出了“新型六氟化硫钢瓶加温仪”。该仪器的重量仅为5.3千克,一个人就能携带,使用加热仪后钢瓶单位出气速率由原来的0.14千克/分钟增加到0.34千克/分钟,每次充气时间缩短了50%以上。“新型六氟化硫钢瓶加温仪”大大降低了处理事故的时间,节省了大量人力,减轻了班组工作压力,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以前,开关班曾凭借“降低35千伏开关柜非计划检修次数”和“提高GIS设备漏气处理成功率”技术创新成果两次获得过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而这次,开关班又凭借“新型六氟化硫钢瓶加温仪”获得了“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从而三次获得“国优”称号。2011年,开关班还被评为“青岛市安全生产先进班组”。

促进发明创造的“创新工作室”

为鼓励更多职工和班组投身于技术创新,2011年青岛电网公司推出了“创新工作室”,以先模人物和先进班组命名个人创新工作室和团队创新工作室,首批命名了“夏晓宾”创新工作室、“李新博”创新工作室、“变电工区操作三队”团队创新工作室、“调度所调度室”团队创新工作室。“创新工作室”自推出以来,不仅这些被命名的班组和个人创新成果不断,而且带动了全公司员工积极创新,公司上下创新热情高涨,出现了一批创新成果。

青岛公司北部供电部计量保护班主要负责青岛市北部地区的装表接电、计量资产管理、用电信息采集、客户配电室保护试验等工作。全班13名工作人员,平均年龄50岁。而这个看上去有些“老龄化”的班组,却在创新工作中走在了公司的前列。

北部供电部党支部组织大家到夏晓宾班组学习取经,他们被夏晓宾的创新意识所触动,他们发现其实创新也没有那么难,工作中的难题只要肯动脑筋,总会有解决的办法。他们齐心合力结合自己的工作,发明了“便携式两用车梯”,既可以运送发电机又可以展开用作登高梯,解决了长久以来困扰他们的问题,使他们的工作强度大大降低;他们还设计了“一户一表出线端子箱”,不仅实用性强,而且占用空间小,既安全又美观。这两项群众性技术革新项目获得了青岛公司技术革新奖,并申请了专利。他们开展的“提高GPRS终端的在线率”“提高窃电的查处率”等课题研究,获得了青岛公司科技成果二等奖。他们还结合实际工作,提炼出了《“三专”优质服务》《GPRS终端管理的最佳实践》等典型经验。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