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2年04月03日 星期二

乌鲁木齐文明祭祀之风渐浓

绢花鲜花送逝者 “时空信笺”寄哀思

本报记者 赵晓展 本报通讯员 唐亮
《工人日报》(2012年04月03日 004版)

“风雨梨花寒食过,家家户户子孙来。”清明是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虽然距离清明节还有几天时间,但很多乌鲁木齐市民已开始提前祭祀亲人。

近几天,在通往乌鲁木齐市各墓园的路上,绵延着手捧鲜花前去扫墓的人群。与往年相比,售卖各种纸扎祭品和冥币的摊贩少了很多,鲜花、树苗、网络追思等低碳文明的祭奠方式,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市民的选择。

鲜花祭祀成风尚

按照习俗,清明节前后10天都是祭扫日。为了错开高峰,一些市民提前祭扫。

3月25日,记者在乌鲁木齐市东山生态园看到,一大早就有不少市民前来扫墓。市民张女士经历过墓园人多、交通拥挤的情况,今年她特意和女儿提前扫墓。

轻扫故人坟前的尘土,献上鲜花,焚烧几沓纸钱,再默哀致意几分钟,祭祀仪式虽然简单,但是对于已故亲人的哀思之情却至深无比。

贾斌老人来为去世的老伴扫墓。今年是他老伴的第一个祭日,他还无法从悲痛中走出。老人手中捧着的一大束红色玫瑰格外显眼,“岁数大的人去世后,家里人喜欢买些红色的花,这叫‘喜丧’。”贾斌老人说。

对于前几年墓园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贾斌老人表示“不赞成”。

在东山生态园附近一家绢花销售店,姚女士购买了10串拉花,用来装饰墓碑和墓围栏。记者在此店观察了10多分钟,发现前来购买拉花、绢花的市民还真不少。一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近期店里的拉花、绢花销量一直不错。3月初他们就购进了大量拉花、绢花“备战”清明,目前已销售过半。

在绢花的品种上,除菊花还增加了百合、荷花、玫瑰、剑兰等盆景绢花。“这些绢花仿真程度高,保持时间久,很受顾客欢迎。”销售人员说。

记者从乌鲁木齐市殡葬服务中心了解到,随着市民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大力提倡文明祭祀新风,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用鲜花寄哀思。2011年清明节,乌鲁木齐市各公墓共接待群众75万人,从祭扫情况看,骨灰墓的鲜花祭奠率达85%,土葬墓的鲜花祭奠率达80%。

来自市内鲜花市场的统计,从3月20日起就有人预订清明鲜花。一家花店的销售人员苏女士说,现在鲜花已成了清明必不可少的祭品。

“时空信笺”寄哀思

“爷爷,您放心,奶奶和我们都很好。我参加工作半年了,希望您在那边过得开心,我们全家想念您!”3月28日上午,在乌鲁木齐一家墓园中,市民张强将写好的“时空信笺”郑重地投入“时空信箱”。

墓园中,还有不少市民在书写信笺,寄托哀思。

据乌市殡葬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倡导文明祭祀,今年清明期间,民政部门在东山生态园、逸安园骨灰公墓和第二殡仪馆首次设立了“时空信箱”,并向市民免费提供时空亲情明信片、笔和绿丝带,让市民向已故亲人诉说开心与快乐、烦恼和忧愁。

“此举受到很多市民的欢迎,这两天就有200多名市民通过‘时空信笺’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乌市殡葬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说,他们会将收集到的“时空信笺”整理并编辑成册,作为亲情文化永久收藏。

“写一封信给逝去的亲人,让书信寄托自己的思念,我觉得这种方式不仅个性时尚、绿色环保,而且更有人文情怀。”张强希望殡葬服务部门每年都能提供这样的祭祀方式。

网络追思渐流行

除了传统的祭扫之外,一种全新的祭祀方式正兴起,那就是网络祭祀。

网上祭祀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已逝亲人。在互联网上,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为已故者设立纪念馆,还可以为逝者献花、点歌、留言……

这些便捷又新颖的祭奠方式,深受网友好评。

“由于工作繁忙,我实在抽不出时间回老家扫墓。网络纪念馆提供了很大方便,省时又省钱,省事又环保。”3月28日,家住乌鲁木齐市体育馆路的贾先生表示,无论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只要能上网,都可以去网络纪念馆表达对亡者的怀念,“这样至少会在精神上得到一些慰藉。”

据了解,现在国内有很多网站建立了祭祀平台,在每个祭祀网站,人们只需按要求填妥申请表格,几分钟就可以为亲人免费建立一座永恒的电子纪念馆或者电子墓地。

记者登录“中国祭祀网”、“华夏祭祀网”、“天国文明祭祀网”、“百家祭祀网”等网站,发现都设有新疆区电子墓园,很多乌市市民在这里建立了电子墓地,为已故的亲人在网上献花、点歌、敬烛。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