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2年04月02日 星期一

【走基层·一线蹲点】生产线上的铿锵玫瑰

本报记者 庞慧敏
《工人日报》(2012年04月02日 001版)

走进柳工铸铁厂制芯车间手工班,刺鼻的气味迎面扑来。随行的厂分工会主席招招手,两名穿着工作服、劳保鞋,戴着防尘面罩、安全帽、手套的工人停下手中的活,走进一旁的休息间。帽子一脱,露出一头乌黑的长发。

这么艰苦的生产线上,竟然有女工?

班长韦丽萍笑盈盈地说:“别看环境不好,这个车间可是最出领导干部的地方呢。我们的董事长,就是从这里起步的。从这儿出去的人,绝对能吃苦。”

韦丽萍告诉记者,现在手工班里共有8名员工,其中女性占了6名,最大的43岁,最小的20岁。“我们班负责装载机核心部件铸件的毛坯外模和泥芯制作,需要全手工操作,技术和精度上要求非常高,女同志细腻的性格很适合完成这种精雕细刻的工作。”

每天一上班,韦丽萍就召开班前会,总结头天存在的问题,布置当天的工作重点。然后,韦丽萍负责用搅拌机将沙子混好,组员们用小桶领回沙子,在各自的岗位上将沙子倒进每天都面目不一的模具里,等待固化定型后脱模、浸涂料……

混砂是制芯的第一道关键工序,温度如果控制不好,将直接影响到成品的质量。韦丽萍在实践中练出了一项“独门绝招”,对混出来的砂子,只要用手一捏就能判断出是否合格。

“虽说工序不复杂,工艺要求可高着呢。”韦丽萍轻推着身旁的何玉娇,“泥芯的品种多达100多个,像她在班里已干了20年,无论多么古怪的模具都难不倒她。”

何玉娇腼腆地笑道:“班里姐妹感情深,干起活来都很团结,否则光靠我一人哪成啊?”

2011年三季度,班组在满负荷的情况下,又额外承担了海外市场新机器泥芯的制作工作。这一任务不仅是急件,由于轮毂工艺不成熟,组员们屡试屡败。那段日子,她们天天从早上7时半坚持战斗到晚上10时半,制作泥芯的大沙箱有两张桌子宽,“大伙铲一铲沙子捶一下腰,一天下来全班人合力只能做7~8箱,但一批批都失败了。”韦丽萍回想那段拼搏的时光,感叹不已:“我们全身每个毛孔都是酸痛的,坚持到第3个月,终于做成功了。”

事后,手工班的姐妹们还积极参加轮毂质量改进,大大降低产品废品率,手工班为此还受到了公司的表彰。

目前,适逢行业市场低迷,手工班员工的收入受到了一定影响,面对企业外的诱惑,身怀娴熟技艺的她们没有一个人心生动摇。“留下来不仅仅为了钱,我们当中有许多人在柳工干了半辈子,柳工给了我们许多学习成长的机会,我们也要尽自己所能给企业最大的回报。”韦丽萍朴实的话语代表着女工们的心声。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