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创新型女性人才依然是“稀缺资源”——
【今日关注】政协委员聚焦女职工“提素”与发展
人社部、卫生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等共同启动的首次全国女职工岗位创新技能大赛今天正式启动。这对全国女职工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也引发了代表委员对女职工素质提升问题的特别关注。
女职工遭遇“发展歧视”
目前,我国女职工队伍已达1.37亿人,占职工总数的42.7%,女职工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与此相随的一个现状是,我国女职工整体素质依然偏低,高技能、创新型女性人才依然是“稀缺资源”。
由于受到生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待遇、培训、晋升等方面所获得的机会与男性相比仍有差距。
全国政协委员邵国培认为,越来越多的女性接受了高等教育,成绩优秀且在工作中表现突出,但用人单位在招聘、使用、培训等方面仍然会对男性有所偏向。“单位考虑女性体力不如男性,而且还有一个怀孕休产假的问题,所以,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聘用女性。”
有关专家曾多次重申,女性的生育行为同时具有私人性和社会性,既是一种私人行为,又是一种社会行为。女性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为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不能成为女性受歧视、蒙不平的理由。
在“知识女性”遭遇就业性别歧视的同时,占企业女职工八成的女农民工,也面临着“发展歧视”。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谷常生深有感触:“女农民工‘就业走低’,大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较低,技能要求不高。”
谷常生委员也在调研中发现,在很多企业里,特别是一些非公企业主,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认为女农民工来自农村,流动性大,只要会简单操作就行,不愿对女农民工进行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培训教育。即便一些企业对女农民工进行简单培训,也存在随意性,缺乏整体规划和长效机制。“素质不高,严重阻碍了女农民工职业发展。”谷常生委员说。
据统计,目前女农民工已经成为女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占企业女职工总数的82.1%和女职工总数的37%,这一群体的素质情况无疑将直接影响我国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有规划更要有渠道
“女职工素质的高低首先和女职工自身观念和心态有关,有些女职工自身没有提升素质的意识和动力,但更多时候,还在于企业没有为女职工提供素质提升的通道。”全国政协委员柯锦华分析道。
谷常生委员则认为,根源在于企业认为投资培训会增加生产成本,对女职工的培训更缺乏动力。
柯锦华委员表示,“有些企业连女职工生孩子都有诸多限制,更别说为女职工创造机会提高素质了,这是一种短视行为。”她认为,只要女职工有自我提升的需求,企业就有责任为女职工创造培训、发展的机会。
“充分调动女职工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提高女职工的技术技能水平、就业创业能力和岗位转化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女职工队伍,不仅关系到女职工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经济的进步。”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世平看来,提高女职工素质问题意义深远。
一组数据印证了张世平委员的话:据全总女职工部统计,在工会组织的技能竞赛中,女职工提合理化建议236.9万件,技术革新20.9万项,发明创造6万余项,有8331项科研成果获得各项专利。
提升女职工素质的重要意义也早已得到很多大型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认可。“我们公司的女职工在培训和晋升方面都具有均等的机会。公司女职工人数占到职工总数的38%,处级女干部占到干部总数的10%。”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王玉英自信地说。
“大多数女性都会成为母亲,这决定了女职工素质的高低不仅仅会影响到产品质量和其自身职业发展,某种程度上也将对未来劳动力素质产生影响。”全国政协委员盛明富从另一层面道出了女职工素质提升工程的重大意义。
给女职工更多机会
委员们表示,提升女职工素质,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才是其获得平等就业机会的根本保障。
“女职工特别是女农民工的素质提升需要特别关注。”张世平委员认为,企业应高度重视女职工素质提升工作,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她建议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女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力度,针对女农民工的需求,为女农民工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特别是在经费投入、时间安排、师资配备、场地提供上给予更多的保障,搭建女职工技能提升的快速通道。
“提升女职工素质单靠企业还不够,需要发动全社会的资源。”谷常生委员认为,应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在提升女职工素质中的作用。以政府为主进行政策引导,从经费上加大对职工技能培训补贴投入,特别是为女农民工提供普惠的培训政策,使她们享有平等的教育培训资源。
“可以发挥各级工会职工学校、培训基地、文化宫的作用,把女职工特别是女农民工提升素质活动作为工会培训工作的重要内容,也可以联合依托劳动保障培训教育阵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盛明富委员直言,为女职工提供培训平台和成长通道需要有规划、有标准、有实效。(本报北京3月7日电)
【延伸阅读】
6163万女职工参与建功立业活动
本报北京3月7日电(记者郑莉 张锐)记者今天从全总女职工部获悉,全国已有6163万名女职工参与建功立业实践活动,占女职工总数66.4%;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共组织劳动竞赛和技术比武146.6万场,参与女职工达3274万人次,女职工提升素质建功立业工程成绩斐然。
“提升素质建功立业工程已成为展示女职工时代风采、促进女职工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据全总女职工部负责人介绍,全总女职工委员会2010年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女职工提升素质建功立业工程的意见》,明确了2010~2013年实施女职工提升素质建功立业工程的目标任务:力争3年内实现85%以上的女职工参加建功立业实践活动,使700万以上女职工提升技术等级;80%以上的女职工接受各类教育培训,350万以上女职工提升学历层次。
各级工会女职工组织将女职工建功立业活动与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创建“工人先锋号”和“我为节能减排做贡献”等活动相结合,组织动员广大女职工积极参加“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主题竞赛活动,通过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等,激励女职工为推动企业改革、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贡献智慧和力量。
为提升女职工综合素质,各级工会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学历教育、女职工周末学校、女农民工夜校、网络课堂、流动课堂等具有特色的培训教育工作,并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同时,组织了女职工论坛、才艺展示、演讲等“秀出”女职工风采,进而“刺激”女职工提升素质的内在动力。
据统计,目前各地已成立女职工培训学校、周末学校2.7万所,参加学习1369.1万人次;举办培训班、流动课堂等22.9万期,参加人数2406.9万人次。通过多种形式“提素”活动,已有438.1万人次的女职工晋升了技术等级,有10.8万名女职工走上中层以上领导岗位。工会女职工工作者们欣慰地看到:距离当初的既定目标已经越来越近。
【新闻链接】
四大难题困扰女农民工素质提升
在各级工会的积极努力下,各地女职工“提素”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全总女职工部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女农民工素质提升仍存在四大难题:
——部分企业对女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国有企业好于非公企业,规模企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好于中小企业。
——女农民工自身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许多原本文化底子薄弱的女农民工,抱着趁年轻打工赚钱的短期目标,不愿在学历教育、技能提升方面投入精力。
——女农民工提升素质的渠道较少,部分企业的培训形式也比较单一,未能从不同侧面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面向女农民工提供各种素质培训,影响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由于多数企业特别是非公企业加班加点现象严重,也造成了女农民工没有更多时间参加学习。(陈晓燕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