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2年03月04日 星期日

【今日关注】谁为企业用工短视行为埋单?

——政协委员为解决企业用工“短期化”支招

□本报记者 赵永智 郑莉 张锐
《工人日报》(2012年03月04日 002版)

“谁也不想永远都做临时工,目前一些企业出现的所谓用工荒,实际上是不合理的用工制度和对劳动者的不尊重倒逼农民工‘用脚投票’。”

在全国政协委员驻地,全国政协委员、湖北远大建筑劳务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合炳,手持他正在修改的一份关于规范劳务市场秩序,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提案激动地告诉记者。

前不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与工众网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农民工就业趋势报告》指出,与此前的农民工就业相比,目前农民工就业“短工化”趋势愈演愈烈,农民工每份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还不到2年。2000年初次就业的农民工平均每份工作持续3.8年,但2008年就业的农民工每份工作只持续1.4年。

有分析认为,在现代商业社会,“短工化”的现象并不可怕,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短工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短工化”在一些企业已经演化成劳动合同短期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工的职业稳定感、对企业的归属感,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对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林用三认为,这种劳动合同短期化的现象其实也不仅仅是在农民工领域出现,在一些大中型企业甚至国有企业中也有存在。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导致整体管理水平降低,竞争力不强,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总工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胡先春认为,当前的劳动用工“短工化”,进而导致“用工荒”,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虽然人们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技术水平也比以往有所提升,但从社会宏观整体来看,物价上涨压力很大,劳动者自身的花费也比以前要多,因此以往沿海比内地略高的工资水平已经不足以吸引劳动者到外地就业,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选择在本地就业。另一方面,企业技术成本不断增加,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发展需要员工具备更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具备相应技术水平的劳动者数量却很少,劳动者自身水平有待提高,这种劳动者自身水平和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不匹配的矛盾,也造成了“用工荒”等现象的产生。

企业用工短期化,必然带来职工队伍的不稳定,进而造成企业劳动关系矛盾频发,甚至酿成恶性群体事件,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原党组书记、副总经理郭涛认为,“短期化”现象的出现也有一些客观原因,即求职者的年龄结构,利益诉求正在发生变化。他说,现在的求职者当中,80后、90后已经成为主力军,在劳务市场上,40岁以上的农民工几乎已经很少看到。在求职过程中,他们除了希望有较高的收入,对于企业的福利待遇,用工环境,发展前景等,都有很大的期待。而相当多的企业对此认识不足,应对有误。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苏立清认为,“短工化”只是用一个新名词套在了一个老问题上,即劳动合同的短期化。

劳动关系的不稳定,首先受害的是农民工。就业缺乏安全感,会使他们长期处于漂泊不定、居无定所的状态。

同时,“短工化”也意味着他们丧失了许多社会保障。如“五险一金”,如果不能保持连续缴纳,将使他们老无所依,工伤没有保障,医疗无法报销,子女也无法在城市中就读……

《劳动合法法》已经实施近5年,其第十二条规定,正式劳动合同分为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通常来说,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3年一签,工作10年以上的劳动者才有可能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合同。可如今,依然存在农民工每份工作平均持续只有1.4年的状况,这让委员们感到担心。

短期化是工人用脚来投票的一种方式。一些企业“近视眼”,既想招到好工人,又不给工人好待遇,甚至侵犯工人的合法权益。那么,当他们需要用工的时候,就会被劳动力市场自然淘汰。苏立清委员强调:“不要责怪农民工挑肥拣瘦,企业应该首先自我反省,你做得好不好,是否尊重员工,尊重劳动。”

对于企业来说,“短工化”则意味着年复一年面对“招工难”、“用工荒”,意味着永远无法建立起一支业务熟练、技能精湛的工人队伍,而依附其上的产品质量、企业健康发展则更无从谈起。

这种用工生态,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以加工生产为主业,以劳动密集为特点的“世界工厂”而言,对经济带来的创伤显而易见。

当然,企业用工“短期化”的板子也不能只打在企业的身上。郭涛委员补充道,“一些职工和求职者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也需要改变。比如一味要求高待遇,好环境,而对自身素质特别是工作能力不能客观对待,等等。

在企业里,一个岗位今天张三,明天李四,企业的管理水平不可能得到提升,影响企业发展的管理短板永远无法修补。郭涛委员如是说。

解决大量存在的用工“短期化”问题,关键是要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这其中,除了要关心职工生活,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更重要的是让职工在企业看到希望,技能水平得到提升,获得向上发展的空间。

刘合炳委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说明这样做的必要性。他介绍说,在远大公司,职工的基础教育水平并不高,和那些动辄招收大学毕业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的单位无法相比,但是企业内部的教育培训却抓得很紧,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师傅带徒弟,有一对一的也有二对一的。在干中学、学中干,年轻的员工很快就会掌握至少一门技术,随着技能水平的提高,其收入也相应水涨船高。如今,许多人晋升到公司的管理层,职工也在技能大赛中多次获奖。

对于劳动用工领域里面临的现状和凸现的问题,当然需要通过发展经济来扩大就业总量,实行就业优先的战略解决,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单纯依靠量的增长来扩大就业并非是无限量的,况且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不相一致。根本上说还是需要企业转变观念,通过提高待遇,完善用工制度,从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着手。林用三委员提醒道。

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那些单靠“短期化”获得眼前“红利”的企业,最终将为自己的短视行为埋单。郭涛委员说。(本报北京3月3日电)

关于中工网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5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